• 《2023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揭示 白酒產業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7-02





      “總體來看,新一輪調整期已然到來。短期不樂觀、長期不悲觀,今年白酒產業將呈現緩增長、理性增長的趨勢。”中國酒業協會近日發布的《2023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如是分析。


      疫情三年,消費場景缺失,有效需求不足,市場消費整體表現不樂觀,白酒龍頭企業卻逆勢上漲,穿越周期,帶動白酒產業成為消費大盤中表現搶眼的高價值產業。不過,盡管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及今年一季報表現均可圈可點,但是結構性繁榮和馬太效應下的中小品牌以及酒商普遍存在庫存積壓、價格倒掛、消費下降、預期轉弱等跡象。對此,《報告》指出,未來,高質量現代化發展仍是酒業的主旋律,能夠為消費者創造好產品和好服務、具備良好治理架構和社會價值的企業方能脫穎而出。


      等來“春暖花開”卻是“外熱內冷”


      無論是低價促銷發力“618”,還是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備戰端午節,清庫存都是酒企的主要目的之一。長期以來,酒商一直發揮著市場緩沖器的作用,可以有節奏地幫助酒企消化庫存。2022年,受疫情影響,流通環節庫存壓力持續提升,最終傳導至資本市場,并引起了波動。今年,白酒市場終于等到了“春暖花開”,但卻呈現“外熱內冷”的景象。


      針對今年春節以來白酒市場的動銷情況,《報告》總結了4個特點:


      庫存高企,動銷緩慢。春節期間,返鄉熱潮釋放了積壓的消費熱情,城鄉酒類消費市場迎來了一波回暖跡象。但調研顯示,節后傳統淡季比疫情之前來得更早一些,按照慣例,春節后經銷商會進行一次補貨,但今年這一慣例被打破,傳統的“商務、團購、宴席”三駕馬車未能齊頭并進,“五一”期間酒水市場只有宴席用酒市場表現比較好,商務和團購偏弱,說明渠道庫存處在高位水平,尚未通過春節旺季消化完成。另外,調研顯示,頭部名酒企業的庫存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酒水市場的復蘇速度低于預期,另一方面說明復蘇不均衡,屬于結構性復蘇。


      消費下行,競爭內卷。受制于經濟環境及消費氛圍影響,今年以來白酒基礎消費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分化,流通端、供給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內卷”。從市場結構看,高端品牌在銷量和增速方面乏力,增速不及2022年同期。另外,受市場動銷緩慢、庫存高企影響,春節以來一二線白酒均有不同程度的價格下降甚至倒掛。以茅臺為例,今年春節期間飛天茅臺等主流產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00元左右;春節后,部分名酒品牌以及二三線品牌市場成交價格低于經銷價,價格倒掛現象嚴重。與此同時,300元以下的中低價位段產品市場表現較好,說明消費下行趨勢明顯,如山西汾酒旗下的玻汾大單品、西鳳集團旗下的老綠瓶西鳳酒等口糧酒的風靡,都可以佐證。春江水暖鴨先知,今年以來頭部企業開始下沉產品市場,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預期不強,謹慎樂觀。由于春節以來市場層面的去庫存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業內外都把全國春季糖酒會作為判斷未來行業走勢和市場回暖的契機。中國酒業協會市場專業委員會以參加2023年酒博會、春糖會的廠商、經銷商、零售商為對象的調查結果顯示,參會后有交易且交易量達到預期的占比為16.13%;參會后有交易但交易量未到預期的占比為38.71%;參會后交易量尚不清楚或者無交易的占比為45.16%。可以看出,酒博會、糖酒會人氣火爆的背后,更多的經銷商是冷靜地簽單,多數專業觀眾參加糖酒會的目的可能僅僅是觀察行業趨勢,積累行業人脈,長期高位運行的庫存讓經銷商們下單十分謹慎。


      現金流下降,上市公司分化。酒類流通環節的壓力傳導至生產企業的表現就是主要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中合同負債下降、應收賬款上升,銷售回款和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不再大幅增長甚至下降。數據顯示,2022年生產端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有12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出現下降;今年一季度,仍然有10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出現下降。同時,上市公司進一步分化,名酒品牌與非名酒品牌在招商市場上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待遇。一方面,頭部企業的年度招商任務早已完成;另一方面,非頭部品牌企業今年招商工作更加艱難。


      疫情等原因只起到導火索作用


      哪些因素推動了白酒產業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報告》提出,從短期因素分析,宏觀經濟下行、疫情等對白酒產業調整產生了一定影響;從長期原因和根本原因分析,白酒產業當前的形勢,是由于近年來產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在消費、生產、流通等方面積累的大量問題和矛盾的集中顯現,而疫情、消費基礎和經濟周期等原因只是起到導火索的作用。


      當前,白酒產業已經由增量發展時代進入到存量競爭時代。從生產端看,2016年白酒產業復蘇以來,頭部白酒的優質產能的增長加速了中小酒企和落后產能的淘汰,2018年全國規上白酒企業還有1445家,到2022年僅剩963家。從渠道端看,白酒市場形成了“根系型”的銷售網絡,這種流通格局即使在正常情況下,也會由于鋪貨量過大,導致社會庫存總量被放大,而疫情更加劇了渠道庫存的積壓。“在此情況下,廠家一方面需要承擔作為地方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發展期待,另一方面需要承受資本市場對業績增長要求的期待,承受了太多發展的壓力,產能擴張從未停止。”《報告》提出,無論是生產端的企業庫存還是流通環節的社會庫存,其矛盾都已接近臨界點,迎來周期性調整是必然,疫情僅僅是加快了調整的到來。


      此外,當前正是我國人口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人口負增長、老齡化程度加深等人口總量和結構上的變化均會直接影響消費需求。“未來酒類基礎消費將會發生決定性地群體性轉移和結構性變化。”《報告》顯示,我國酒水市場容量維持在5000萬千升已經多年,消費群體迭代、消費多元化趨勢等已經給白酒產業帶來壓力,來自啤酒、葡萄酒、黃酒等橫向競品的競爭、來自健康消費理念的挑戰……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都給白酒產業進入周期性調整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高質量現代化發展仍是主旋律


      白酒產業新一輪調整期已然到來。“各方普遍看好一線名酒穿越周期的能力,而中小企業和區域性品牌,在此輪調整中能否不被淘汰則考驗著企業掌舵人把握趨勢、整合資源、突破創新、構建自身優勢的能力。”《報告》提出,隨著中秋、國慶兩節的到來,預計酒類消費市場將逐步恢復,價位在300元左右的中端產品市場是品牌企業重點發力的方向。


      未來,高質量現代化發展仍是酒業的主旋律。針對白酒產業目前面臨的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發展要求,《報告》列出了六點建議:


      一是關注區域白酒產業發展。從地方經濟看,大部分白酒產區經濟單一性強,財政稅收壓力大,為了快速恢復經濟,增加收入,政府助推產能提升在所難免。提升優質產能、淘汰低質產能,才是白酒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是關注白酒產區建設。推進產區建設就是要在產區產能、品質、科創、文化、消費鼓舞等白酒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的關鍵環節賦能,打造更加安全、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以產業進步帶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這是白酒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方面的重要意義。


      三是關注國際市場布局。優化國際市場布局,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規模,依托酒博會、進博會等大型國際展會以及酒類特色小鎮等平臺,促進內外貿、產供銷協調發展。鼓勵酒類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境外商品采購、營銷推廣、售后服務和倉儲物流網絡建設。


      四是關注資本,培育酒類流通市場。一方面支持優質資本在酒類生產以及流通領域的并購、重組、整合等,培育中國的“帝亞吉歐”“保樂力加”;另一方面重點支持資本力量推動酒類流通環節創新發展,培育大商、超商,推動流通領域高質量發展。


      五是關注數字化轉型。順應商業變革和消費升級趨勢,鼓勵酒類企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形成更多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加快酒業供應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六是關注流通模式創新。加強線上平臺建設,鼓勵發展社區電商、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業態。引導大型流通企業以數據賦能生產企業,培育定制消費、時尚消費等商業新模式。促進商旅文等跨界融合,加強線下體驗消費,打造個性化酒類消費場景。打造一批適應商業步行街、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新商業氛圍的品牌示范店。(記者 顧雨霏)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