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質生產力”打造輕工業發展新優勢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16





      “新質生產力”,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詞匯。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兩個關鍵詞釋放強大信號:通過科技創新的主導作用,開辟制造業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輕工業作為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力軍,也將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輕工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涉及行業多、體量大,市場廣、產值高,并且能提供規模可觀的就業崗位,也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運行重大工程項目,少不了時間同步系統;生產航空精尖設備,離不開塑料零部件;百姓衣食住行,同樣也離不開食品加工、酒品飲料、家用電器、皮革箱包等。特別是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要維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正常運轉、滿足14億多人的日常需求,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


      輕工業緊盯市場需求,推進質量變革。從能實現煙灶聯動、人機交互、自動烘焙的智能廚房,到能夠主動跟隨、騎行代步的智能旅行箱,如今的輕工產品已不再是“大路貨”的代名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輕工業盯緊需求、瞄準高端,持之以恒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效益。優質的輕工消費品,正在助推輕工業邁向中高端,并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輕工業立足科技賦能,推進動力變革。目前,輕工業20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家電、家具、皮革等行業出口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0%,科技百強企業363項科技成果國際領先,發明專利數量已累計超過19萬件。企業智能化生產比例達到12.2%,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77%。輕工業全面激活創新動力源,也將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輕工業加速轉型升級,推進效能變革。當前,數字技術已經成為科技創新協同共享、效能提升的有力手段。輕工業貫徹數字經濟戰略,建成39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57家單位82個項目獲評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以先進信息技術助推數字化升級。目前,輕工業“燈塔工廠”數量在全國占比達到45%;全國輕工業落實“雙碳”戰略,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769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21家,推廣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1601種,以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化升級;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60家、單項制造業冠軍示范企業103家、單項冠軍產品46個,優質創新企業梯度培育格局初步構建。從機器換人,到智能制造改造提升,再到數字化改造,輕工業從未停下轉型升級的步伐。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也加快了推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誠然,輕工業面臨著新的風險挑戰。當前,輕工業正處在鞏固復蘇基礎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部分產業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原始創新不足,尚未形成以創新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協同創新偏弱,不能較好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融合創新不深,賦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有待提升等薄弱環節。


      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也對輕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塑造產業新體系,升級產業新結構,才能讓輕工業釋放新活力。11月29日在北京召開的輕工業科技大會也明確提出,從“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鑄新板、聚合力、強應用、惠民生、促升級”八個方面,全面推動輕工業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創新輕工”,建設“輕工強國”。


      輕工業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還需要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協同創新生態上下功夫。要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發展生態,不斷提升輕工業自主創新能力,釋放創新平臺價值,增強產業創新效能。要發揮好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的匯聚作用,推動各類創新資源的高效銜接與集成。要搭建更多優質的專業化、開放型創新平臺,減少資源的分散、低效、重復投入,提升產業整體創新的效能。總之,要通過夯實發展基礎、優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發展新優勢。(肖睿平)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