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占線下冰柜到布局水源地,巨頭開啟新一輪“跑馬圈地”。1月1日晚間,“大自然的搬運工”農夫山泉宣布,擬在浙江建德投資50億元擴產能。自去年底以來,包括華潤怡寶、王老吉、東鵬飲料、健力寶、加多寶、大窯在內的飲料品牌加快建廠布局,開拓全國市場。
飲料巨頭之間競爭進入白熱化,以擴產能、找水源地為主的競爭也全方位展開,與各地招商引資、提振經濟形成雙向奔赴。
龍頭企業豪擲50億元投資建廠
2024年1月1日晚間,農夫山泉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浙江省建德市人民政府就“農夫山泉建德飲用水及飲料綜合產業基地項目”簽署投資協議,同意通過招拍掛形式取得約1000畝工業用地的使用權,并承諾本項目總投資額為5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農夫山泉自上市以來,首次以公告形式披露的有關擴大產能的投資。
對于投資建廠的原因,農夫山泉表示,“投資協議的簽署,旨在為公司繼續依托千島湖優質的天然水資源,利用公司的品牌及市場地位,進一步擴大產能,提高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從而提高本集團的整體競爭力和投資回報,鞏固行業內領先地位。”
根據公告,農夫山泉通過在浙江省建德市的各獨立子公司分兩期多階段實施本項目,涵蓋飲用水、飲料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加工制造等領域,打造飲用水及飲料綜合產業基地,本次投資的資金來源為公司自有資金。
水行業加速跑馬圈地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水行業的跑馬圈地近40起,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王老吉、東鵬飲料等紛紛投資擴建生產基地。
2023年12月,王老吉南沙大健康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項目總投資達7.5億元,成為全國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涼茶生產基地;11月,農夫山泉正式落戶林芝,計劃投資2億元,在巴宜區尼西村建設農夫山泉生產基地,并將注冊成立農夫山泉的控股子公司;11月,華潤怡寶兩大項目接連簽約落地,先后在福建武夷山簽約茶飲料生產基地項目,在浙江文成落地文成生產基地項目;11月,東鵬飲料浙江生產基地投產儀式在衢州市智造新城舉行,該項目總投資近10億元,共建設6條生產線。
在國產汽水行業,企業擴張也如火如荼。異軍突起的大窯,通過開辟“大汽水”賽道及餐飲渠道的差異化打法,向全國進軍。2023年11月21日,大窯飲品官微發布了“北商南援”計劃,在2024年將重點打造華南市場,“在北方經銷商中,分批次、分階段推進。第一批‘北商南援’計劃13名經銷商已經完成市場選定,正式進入團隊組建階段,于2023年12月正式執行鋪市工作;‘北商南援’計劃同步在西部戰區進行推進,目前已有9名經銷商進行對接。”
武漢二廠汽水在去年通過并購方式,曲線登陸港股后,在資本加持下高調進軍全國市場,并通過中石油、中石化和高鐵渠道迅速擴張。
此外,北冰洋、承德露露、李子園等也在2023年擴產能投資建廠,加速全國市場布局。
國家統計局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實現營收13937.4億元,同比增長6.6%;實現利潤總額2755.8億元,同比增長6.1%。截至去年11月,飲料產量累計值為16177.7萬噸,同比增長4%。其中11月產量為1029.7萬噸,同比增長4.3%。這意味著2023年飲料行業生產增長已經恢復。
水源地成企業打造差異化利器
水行業價格內卷、同質化嚴重問題一直未解。水企加速跑馬圈地,一方面反映出水行業繼續保持熱度,在市場上較為活躍,另一方面水源地也成為企業的主要賣點之一。
《2022年京東超市礦泉水消費趨勢的報告》顯示,礦泉水的水源地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越來越多的品牌在產品上添加水源地的標識,后來市場的變化也印證了這一點。
2021年4月19日,農夫山泉宣布推出天然礦泉水品牌“長白雪”,被視為挑戰當時國內礦泉水細分領域市占第一的百歲山。如今圍繞著水源地,飲用水品牌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依托源自海拔6000米昆侖山玉珠峰的昆侖山礦泉水,背靠長白山吉林森工的天然礦泉水泉陽泉,同樣在吉林采用水源的康師傅長白山礦泉水,來自上海青草沙水庫的冰露以及來自廣東羅浮山脈、福建鰲峰山脈、浙江四明山脈、江西宜風清水河等多個地區的百歲山,各大品牌或多或少以水源地標榜。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優質且稀缺的水源地一直是高端水品牌的主要賣點之一,“一方面,對農夫山泉來說,浙江一定是它的首選,因為它作為浙江省的品牌,在政府需要拉動內需、增加消費、解決就業的大背景下,支持浙江是企業必須踐行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雖然這幾年農夫山泉整體發展勢頭不錯,在飲料板塊開辟出‘第二增長曲線’,但在飲用水板塊似乎已經到了一定瓶頸,需要通過擴產能維持市場競爭力。”
水源地已成為企業打造差異化的一把利刃。根據馬上贏公布的數據,在包裝飲用水上,以銷售額計算,去年三季度農夫山泉的份額為37.01%、怡寶為21.94%、景田為19.66%。在當下火熱的即飲茶市場,2023年無糖即飲茶市場競爭呈現巨頭化,農夫山泉、三得利和元氣森林爭奪近九成的份額。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也認為,“企業在擴產能的同時,應當更多地探索藍海戰略,在產品研發、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上做更多探索,也可以探索海外市場開拓,不宜在已成紅海的領域過多投入。”
轉自:北京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