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國奶業發展形勢嚴峻,但在國家政策、技術創新等多重因素加持下,我國奶產業素質跨上新高度。日前,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發布《2023年度奶牛產業與技術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奶業技術創新不斷加強,不僅在遺傳改良、精準飼養、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而且在乳制品開發、智能化、信息化養殖奶牛等前沿技術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應用,支撐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奶牛存欄快速增長
據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數據,2023年輻射場產能明顯提升,單產達到10.7噸,乳脂率3.93%,乳蛋白率3.28%,細菌數2.85萬,體細胞數19.4萬。中國奶牛養殖水平已步入全球奶牛高產國家行列。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原料奶總產量為4197萬噸,同比增長6.7%,與2022年增幅基本持平。“這也是我國牛奶產量連續第4年增幅超過6%。”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奶牛存欄1160.8萬頭,與2021年相比,增長6.1%,這也是2018年以來奶牛存欄增長最快的一年。
2022年,中國奶牛成母牛年單產為9.2噸,同比增長5.7%。由于玉米、豆粕等飼料投入品價格居高不下,2023年牛奶生產成本處于高位,但是全年原料奶價格持續下降,導致奶牛養殖的收益率持續下降。
報告預計,由于奶牛存欄繼續增長,預計今年原料奶產量仍處于上升過程,將給已面臨嚴峻困難的奶牛養殖業帶來更大壓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去年乳制品產量3054.6萬噸,同比增長3.1%。綜合往年數據,預計今年消費量出現增長。報告分析,在消費需求增長動力不足的情況下,消費增長主要是乳制品價格下降,即以價換量的結果。
奶牛養殖取得重要進展
奶業發展,奶牛育種工作是基礎。報告指出,2023年,我國奶牛育種基礎工作不斷夯實,《中國荷斯坦牛(GB/T 3157-2023)》《牛蜘蛛腿綜合征檢測PCR法(NY/T 4422-2023)》兩部標準頒布實施;奶牛DHI測定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95萬頭)、體型線性鑒定奶牛5.8萬頭;國家標準《牛體內胚胎生產與移植技術規程(GB/T 26938-2023)》正式實施,推動同期發情、胚胎快繁技術規范化發展,在我國奶牛頭部種業陣型企業和部分核心育種場的應用程度不斷提高;研究建立了單班次采樣測定全天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計算方法,不僅準確性高,乳指標檢測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全國遺傳評估平臺性能和運行效率持續提高,數據準備和評估后期分析工作模塊化處理,基因組遺傳評估平均時間進一步減少1/4。
但是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牛育種當前還面臨一定的技術問題,如:奶牛育種表型、性狀覆蓋度不高,關鍵技術和產品缺乏自主創新,良種高效擴繁產業化程度低,種畜健康檢測和記錄不完整。而在奶業發達國家,已經使用高通量測序和組學技術,極大加快了奶牛重要性狀遺傳機制研究進程。
奶牛生產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精準營養養殖越來越重要,為此,去年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技術研究,如添加200毫克/升甜菊糖苷或5 克/頭/天酵母培養物可提高犢牛的采食量和日增重,0.3%的L-硒代蛋氨酸或15%的有機鋅可提高泌乳奶牛的抗氧化能力等。
創制奶牛體況自動評分設備,研發了面向邊緣計算的奶牛體況評分平臺,奶牛身份識別精度達到99.75%,奶牛體況評分在0.5分誤差下的查準率達到96%等。
隨著我國奶牛養殖場規模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上漲,機械化已經成為實現養殖場高效生產的物質基礎和強力抓手。但是與奶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械化智能化養殖發展基礎薄弱,奶牛設備對外依存度高。因此,短期應該加強現有設施設備單項技術的集成轉化;長期要進行牧場主要大型設備的研發,降低對外依存度。
研發進程加快
報告同時顯示,2023年我國奶及奶制品檢測技術提升明顯。如我國在國際上率先開發了制定乳鐵蛋白檢測方法,并制定農業行業標準《奶及奶制品中乳鐵蛋白的測定 高效液相色譜法》,幫助41家乳企在巴氏殺菌乳產品包裝上標識量化乳鐵蛋白含量,顯著增強了國產奶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國產乳制品研發進程加快。2023年我國分離鑒定乳酸菌10264株,建成全球最大、種類齊全的原創性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入選首批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序列;乳酸菌精準篩選、產業化關鍵技術及高活性復合益生菌發酵乳加工關鍵技術不斷獲得突破和創新,微生態制劑也成為奶牛綠色養殖領域的替抗方案。在液態奶加工技術方面,乳鐵蛋白定向保護、控糖牛奶開發等新技術不斷得到開發;利用牛奶與咖啡或奶茶等快消品的結合,不斷推出各類調制乳新產品,推動液態奶茶產品開發。奶粉領域,母乳低聚糖(HMOs)獲批使用帶動了新一輪嬰幼兒母乳化配方的進步。同時,α-乳白蛋白的分離純化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提取純度可達90.83%。
報告提出,我國乳業還應重點關注菌株高活性和高穩定性加工技術攻關和多元化功能性乳制品的研發。此外,以奶酪為主的干乳制品占我國乳制品消費比重逐年提升,成為我國乳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同時也是解決我國乳制品消費市場擴容和緩解原料奶行業低谷期壓力的重點品類之一。
通過對奶產業全景式觀察和研究,報告認為,去年,我國奶產業整體素質跨上新高度。“但是我們也看到,2023年原料奶供給過剩驅動奶價下行,養殖成本居高不下,同時供給持續增加,加劇了供需失衡,多重因素作用下導致奶牛養殖業面臨十多年來最困難局面,奶牛養殖虧損面超過70%。”報告指出,面對挑戰,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更是擺脫當前困境的重要途徑。
報告強調,為破解產業發展困境,技術要創新,管理要創新,政策也要創新。亟待通過政策創新保障產業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完善市場穩定機制,通過臨時收儲制度等促進供需平衡和價格穩定,保障奶牛養殖場戶順利度過困難階段;另一方面,要重點加強對奶牛養殖環節中小規模牧場、家庭牧場和社會牧場的支持與保護,保障中國奶業產業生態環境的健康。(記者 楊曉晶)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