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推動家電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17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提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強調,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應用,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


      作為大宗消費之一、制造業的重要組成,家電產業完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體系不僅可以促進家電更新消費,還能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提振內需。同時,這也是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的重要舉措。


      格力電器、長虹控股集團等多家家電企業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將持續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積極布局完善回收體系,健全回收制度,推動中國家電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家電回收產業前景廣闊


      當前,我國家電市場步入增量和存量并行時期,大家電普及程度已趨于飽和。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家電保有總量已超32億臺,與此同時,《關于改革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的提案》預計,2023年我國有超過兩億臺家電報廢。另外,家電市場的換新需求也進入集中釋放階段。


      “我國家電產品的‘超期服役’問題普遍存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對加速淘汰超期服役產品,推廣綠色節能、智能科技產品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也將是推動家電行業快速復蘇及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彭健鋒對記者表示。


      為推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的相關政策,已經在我國逐步落地。2024年1月份,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廢舊家電家具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國廢舊家電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長15%以上,廢舊家電家具規范化回收水平明顯提高。


      同時,家電回收產業鏈也顯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信達證券報告顯示,我國家電單回收環節產業規模已超過250億元,帶動更新消費規模預計將超過千億元。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副理事長徐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工作報告的發布,為我國的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未來各地還有望出臺一系列政策,包括提供財政支持、優惠稅收等,以鼓勵更多的消費電子企業參與到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中來。”


      多家企業積極推進體系構建


      作為市場的主體,家電企業也正在積極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構建,并有力落實。在第一、二批家電生產企業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中,海爾、格力、美的、長虹、新飛等多家家電企業積極參與、主動作為,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推動了綠色低碳發展和家電產業的更新消費。


      據了解,目前,主流家電企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廢舊家電回收體系,通過專業的回收渠道,將廢舊家電進行分類、拆解、再利用,從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也為產業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長虹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方向的明確及細則落地,將進一步激活存量市場,既是擴大內需的有力之舉,也是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的必要之舉。”


      他稱,長虹在生產時采用環保可回收材料,通過環保產業鏈,將家電報廢后產生的可回收材料進行回收。目前,長虹控股集團子公司長虹格潤已經形成了家電回收處置及精深加工等全生態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已建成上千個回收網點。


      格力電器方面對記者書面回復表示,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至關重要。完善回收產業鏈及消費品以舊換新,將刺激市場換新需求,同時也有助于格力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產能布局、提升競爭力。


      加快構建家電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對于家電產業復蘇、拉動內需、減少資源浪費、推動可持續發展等均意義非凡。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劍鋒表示,建立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將對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主流家電企業加大對回收產業的布局,也將有利于產業鏈的打通及多個新興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在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陳立新看來,推進家電回收體系建設,將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并推動產品創新升級。企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將有望在行業掀起一場全生命周期、全產業鏈條的“循環升級革新”。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