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王女士給自己置辦了一套化妝品作為節日禮物。與自己的很多閨蜜熱衷國外品牌不同的是,王女士對國產化妝品品牌情有獨鐘。
越來越多的女性消費者青睞國產化妝品品牌,帶動了一批新興國內美妝品牌嶄露頭角,以“中國成分”為主的中國特色植物資源開始被中國化妝品行業關注,國內美妝企業紛紛加大對特色植物新原料的研發和應用。
國家藥監局官網數據顯示,在2023年備案的69款新原料中,有53款來自中國本土企業,占比77%。從備案原料的分類看,植物提取物憑借性質溫和等優勢成為熱門原料,備案數量達14個,占比20%,其中,中國特色植物原料備受關注。
業內專家表示,應用中國特色植物資源一直都是國貨美妝化妝品品牌在中國市場塑造差異化品牌形象和產品的策略,為中國美妝品牌發展帶來新機遇。
“中國成分”打造差異化優勢
“長久以來,業界對植物資源和原料的研究利用從未停下腳步。”北京日化協會政策法規部主任佟文鑫介紹說,自2018年起,北京日化協會就聯合大專院校、企業等,形成對中國特色植物資源的共識,使中國特色植物資源成為中國化妝品走向國際市場的橋梁,化妝品承載起中國特色植物資源應用推廣的責任。
據青眼情報《2023年中國化妝品年鑒》顯示,2023年國貨美妝產品銷售額同比增長21.2%,市場份額達50.4%,首次超過外資化妝品品牌。而在這一領域中,原料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據統計,2023年美妝產品原料相關融資27起,數量超出護膚、彩妝和醫美服務類等領域之和,中國特色植物資源成為業內研究的新熱點。發展迅猛的部分頭部國產品牌,都開始加碼特色植物資源的研發運用,使中國特色植物資源成為國產標桿美妝品牌的“制勝法寶”和國貨新銳美妝品牌破圈的“利器”。
“在國際美妝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中國美妝品牌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差異化優勢,深耕中國特色植物原料成為其獨特的品牌標志。”沈陽藥科大學藥物制劑專業07級畢業生徐冰冰大學畢業后一直從事化妝品研發相關工作,談及中國特色植物原料如何賦能國內美妝品牌時,她說:“目前化妝品基礎研究主要圍繞植物提取和分離精制技術、化學合成、微生物發酵及合成生物學四大技術展開。其中化學合成是在化妝品領域應用歷史最長、最為成熟的技術,國外企業已在該領域耕耘近百年,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中國企業要在這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很難。而植物提取和分離精制技術、微生物發酵、合成生物學相對熱門,受到的關注也較多。可以把特色植物資源和中醫藥文化相結合,將中草藥科技應用于化妝品行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中國化妝品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對于以“中國特色植物專研成分﹢熱門成分增效復配”生產的化妝品來說,功效、安全評估和質量標準也是考驗美妝企業的一道關卡。“中醫藥理論與化妝品的結合需要解決技術難題,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并出具報告,以確保中草藥成分在化妝品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天津中醫藥大學中藥制藥工程學院教授王艷表示。
規范行業標準帶來國妝新風口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第九條明確表述,鼓勵和支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我國傳統優勢項目和特色植物資源研究開發化妝品。”佟文鑫指出,《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發布實施為特色植物資源在化妝品中的應用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同時,法規尚未對特色植物資源做出明確的定義,這也給行業留下足夠空間去挖掘特色植物資源的內涵。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中國特色植物資源”也是一個關鍵詞,綱要在法律法規、科學技術和品牌建設3個方面對中國特色植物資源的未來規劃提出要求,為中國特色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佟文鑫表示,對特色植物資源的研發和使用應該遵循“以合法為前提、以研發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目前,除行業中具有一定研發能力和致力于發展特色植物資源的企業、研發機構和社會組織自主開展對特色植物資源的研究工作,相關部門也在逐步完善化妝品用植物原料相關法規和標準體系,為特色植物資源在化妝品領域的規范使用和高質量開發利用保駕護航。
鑒于標準建立對中國特色植物應用的重要推動意義,相宜本草品牌推廣負責人表示:“加強建立特色植物原料標準的方法體系,有利于美妝企業從產業鏈上游獲得天然優質的原料,與特色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深度合作,也有利于特色植物資源產地強化其產品質量和標準,助力當地經濟發展。”
利用中國特色植物資源創新、升級產品的根本核心,還是在于攻克技術壁壘和穩扎穩打地進行研發投入。對此,王艷建議加大科研投入、設立專項基金、完善化妝品法規和標準建設、加強監管力度,充分利用中國特色植物資源,并確保這些資源在產品創新與品質提升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作用發揮,促進中國化妝品產業走向一個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軌道。(徐雅臣 本報記者 徐建華)
轉自:中國質量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