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對脫鹽乳清產品供給能力提升任務的入圍揭榜單位名單進行了公示,其中伊利、蒙牛、飛鶴、澳優、宜品、和氏、貝因美、美贊臣、三元等乳企成功入圍。此次公示意味著中國乳企在脫鹽乳清這一“卡脖子”技術上有所突破,也映射出乳企在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掌控能力方面又進一步。
我國是全球乳清粉進口第一大國,進口乳清粉主要用于飼料、食品、嬰配粉等。據中國海關統計,2023年全年中國共進口乳清66.31萬噸,同比增加9.4%,進口額高達8.6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億元)。記者在海關數據中還看到,2023年度,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287.81萬噸,乳清類進口量占比約23.04%。在大包粉、嬰配粉、煉乳類等多個乳制品品類進口量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乳清粉憑借“剛性需求”的地位成為少數進口量同比增長的乳制品品類之一。此外,奶酪品類成為唯一進口量同比增長超過20%的乳制品品類。
實際上,國內的乳清粉產量幾乎為零,嚴重依賴進口。在2012年至2022年這10年間,我國乳清粉進口量從37.6萬噸增至59.9萬噸,年均增速約4.8%。而縱觀過去20多年,中國的乳清粉需求量連年增加。
乳業專家雷永軍告訴記者,“脫鹽乳清粉是嬰配粉的關鍵原輔料之一,在嬰配粉當中的占比高達40%至50%。它是乳清粉去除乳清中的一部分礦物質之后的產物,根據脫鹽率的不同程度,用途也是不一樣的。D40和D50脫鹽乳清粉通常用于加工巧克力、面包或糕點等食品;D70和D90脫鹽乳清粉則是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主要原料。”
“乳清粉是生產原制奶酪和黃油的副產品,而國內乳制品消費結構以液態奶為主,奶酪和黃油的消費很少,這就導致國內乳制品深加工產品少,乳清粉產量自然也不高。”雷永軍說,據測算,要達到乳清噴粉的合理規模,加工廠日處理原奶需要保持在300噸至350噸左右,相當于2萬頭高產奶牛的產奶量。
實際上,為打破進口依賴,國務院辦公廳、農業農村部、工信部等部門近年來印發多份文件,支持發展奶酪、乳清粉、黃油等干乳制品。單針對乳清粉等原料依賴進口的問題,我國已出臺多項支持政策。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提出優化乳制品產品結構,支持發展奶酪、乳清粉、黃油等干乳制品。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十四五”奶業競爭力提升行動方案》,提出提高乳清、蛋白濃縮物等奶酪副產品加工利用水平。2023年9月,工信部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開展脫鹽乳清產品供給能力提升任務揭榜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強脫鹽乳清產品供應保障能力,推動以指定原料規模化生產脫鹽乳清液或脫鹽乳清粉,并在下游產品中得到市場化應用。
根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包括伊利、蒙牛、飛鶴、妙可藍多在內的多家乳企均在各自的技術路線上取得了脫鹽乳清產品的研發和應用突破。飛鶴表示,2012年起,飛鶴即開始承擔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乳基料及干酪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以及黑龍江省科技廳“脫鹽乳清系列產品研制及產業化”等重要項目。在系統、持續的研究和產業化探索中,飛鶴逐步解決了脫鹽乳清產業化技術問題,開發出了符合國標的D90脫鹽乳清產品。蒙牛乳業選擇的是以生鮮牛乳分離酪蛋白等產品后生產脫鹽乳清產品的技術路線,主要出發點在于生牛乳經膜分離制備出的天然乳清中蛋白組成和結構更接近原奶天然狀態,也更符合未來高端天然脫鹽乳清的需求。
“當前,我國生鮮乳產量供大于求,國民對奶酪的消費需求有一個逐步增長的態勢,這成為國內乳企規模生產乳清粉的一個巨大推力。”雷永軍說,提升我國乳清粉自給水平對于優化乳制品產業結構、增強國產奶粉競爭力、早日實現奶業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也有利于對沖和穩定國際乳清粉原料出口中國的漲價態勢。”(記者 史曉菲)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