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產區如何在競爭中突圍——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調查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5-27





      作為高度國際化的酒種,全球葡萄酒行業正發生著全局性、深層次的變化。中國葡萄酒產業也在深度調整中艱難前行。作為我國九大釀酒葡萄優質生態產區之一,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面臨著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產區集群效應偏低、產業鏈條較短等產業發展共性問題。我國葡萄酒產區該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功突圍?


      2024年全國葡萄酒、果酒行業年會日前召開。“這次年會傳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年輕化的低度酒受歡迎;二是女性群體消費有意轉入葡萄酒市場。這對葡萄酒企業是機遇也是挑戰。”甘肅祁連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酒廠廠長王志斌說,國產葡萄酒生產成本較高,與零關稅的進口葡萄酒競爭并無優勢,只有深入調研市場,從之前追求的產品差別轉化到市場需求差別,才能“絕處逢生”。


      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是我國九大釀酒葡萄優質生態產區之一,經過40多年發展,其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但隨著近年來全國酒類行業深度調整,加之國內外葡萄酒產業競爭加劇,產區也在經受考驗。傳統產區到底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又如何直面挑戰,尋找發展突破口?


      酒香也怕巷子深


      往來穿梭于河西走廊的多個葡萄種植基地,只見一壟壟不同品種的釀酒葡萄藤已出土上架,長勢喜人。河西走廊地處北緯36度到40度,適宜的陽光、溫度、濕度和土壤,為種植優質釀酒葡萄提供了理想的地理氣候條件。西漢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騫沿著絲綢之路讓葡萄種子和葡萄美酒隨著大漠駝鈴來到中國,河西走廊葡萄酒的歷史由此展開。


      但隨著全球葡萄酒產業深度變化,坐擁原料品質優勢的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也面臨著種植、生產及銷售環節中的重重難題。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楊肅昌認為,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無論在政策體系構建還是企業發展上,均面臨著巨大挑戰。


      記者調研發現,產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種植環節無法實現全程機械化,人工成本持續增加,從而導致釀酒葡萄種植減量。


      在甘肅張掖國風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葡萄種植基地,已到花甲之年的工人許福財正在查看葡萄出芽情況,如今,剛結束出土作業進入防霜凍等田間管理作業,只有在進入夏剪時機械才能出點力。據介紹,葡萄園勞務用工需求多,能招到的工人年齡都偏大,且采收季與制種玉米采收用工重合,關鍵節點每天工費300元仍招不到人。


      由于多是老園子,標準化程度低,葡萄種植中最耗力的采摘和埋土作業均無法實現機械化。“有些機械是國外進口設備,自動化程度高,操作人員不好找,易損配件不好配,也無法享受農機補貼。”張掖國風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廠長陳建軍說。


      甘肅祁連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潘鴻在調研中發現,截至2020年,甘肅產區釀酒葡萄栽培總面積減少至15.5萬畝。減產原因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釀酒葡萄種植周期長、生產成本高,果實收購價格較低,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葡萄栽培過程中機械化水平不高,規模化生產水平低;二是種植業技術保障體系比較欠缺,因霜凍、冰雹等災害導致葡萄減產的現象比較突出;三是農民缺少有效應對生產危機的技能。


      此外,種植、生產及銷售環節的同質化問題也是導致河西走廊產區葡萄酒優勢減損、競爭力缺乏的原因之一。只有實施差異化戰略,突出地方優勢,深入挖掘發展資源與歷史優勢,才能充分體現葡萄酒產地的風貌和特色。甘肅莫高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總監牛育林表示,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缺乏對優質耐旱、抗寒良種的引進繁育,對本地葡萄酒風土特征的發掘研究也有待加強,對葡萄酒質量的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相對薄弱。


      除了同質化,“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也阻擋了河西走廊葡萄酒高質量發展的腳步。


      “‘最早’和‘有機’是產區的兩個關鍵詞,但我們并未將之有效推廣出去。”甘肅濱河食品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許文亮說,企業“單打獨斗”勢單力薄,難以形成產區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甘肅莫高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運營部部長胡興志則認為,國產葡萄酒雖具有一定品牌和市場基礎,但普遍缺乏對市場和消費者的培育意識。


      “我國西北葡萄酒產業在推廣營銷中,沒有形成‘抱團走出去’態勢,公共品牌效應和市場認可度不高,企業高附加值的精品和個性化產品少。加之西北本地市場空間容量有限,又遠離東部主要消費市場,運輸成本高,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市場開拓難度較大。”中國酒業協會葡萄酒分會秘書長火興三認為,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在發展中還存在葡萄酒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不夠、葡萄酒飲食文化培育不足、西北葡萄酒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等問題。


      優勢產區有底氣


      雖然面對諸多發展困難,但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并未失去信心。“河西走廊產區的葡萄酒是有獨特優勢的,多年的葡萄種植和釀酒工藝發展,造就了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差異化的產品品類。雖然當下面對很多新的困難,但河西走廊產區的葡萄酒企業還是有底氣的,關鍵是要將特色做得更為突出。”潘鴻說。


      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晝夜溫差15℃、年降水量100多毫米、土壤結構疏松、祁連冰川融水……河西走廊適宜的陽光、溫度、濕度和土壤,為種植優質釀酒葡萄提供了理想的地理氣候條件。


      多年來,正因為有如此優越的自然條件,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借力發展,釀造出多款葡萄酒產品,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如今,河西走廊出產的葡萄酒銷售網絡遍布全國主要市場,已形成相對完備的營銷體系,市場份額約占全國市場的10%;已形成武威、張掖、嘉峪關、天水4個子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最高峰達30萬畝左右。莫高、紫軒、祁連、國風等品牌快速成長,葡萄酒年產能達14萬噸。


      甘肅省酒類流通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段治國說,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的一些葡萄酒品牌成功打入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外市場,葡萄酒產業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于一體,成為加快甘肅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


      5月初,甘肅莫高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甘肅祁連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張掖國風葡萄酒業有限責任公司3家企業的貴人香冰白、莫高干紅、國風赤霞珠等9款1120件葡萄酒發往日本市場。“這次抱團出口日本,對于提振企業信心、強化品牌推廣、提升河西走廊產區影響力有著重要作用。”潘鴻說,6月中旬,甘肅省商務廳還將再次組織隴酒企業赴日本東京參加第49屆國際食品和飲料展覽會,并舉辦河西走廊葡萄酒出口新品推介會,助力河西走廊葡萄酒在亞太地區的市場銷售。


      在牛育林看來,經歷多年發展的河西走廊產區葡萄酒要想突出重圍,就要緊緊抓住產地質量優勢,做強產品品質,真正打響河西走廊葡萄酒品牌。


      讓河西走廊葡萄酒企業有發展底氣的特點還有差異化產品。“有好葡萄園才能釀出好葡萄酒,而只有河西走廊才能釀冰白。”王志斌說,釀造冰酒的葡萄必須在零下8攝氏度環境下,在樹上自然結冰后帶冰采摘壓榨不加任何糖原釀造而成。只有河西走廊的氣候可以滿足這一要求,但是葡萄產量低,風險大。


      “祁連酒業職工從‘林業人’轉變成‘釀酒人’,2000年釀出第一瓶葡萄酒,2003年成功研發出冰酒,填補國內沒有冰酒的空白。”王志斌說。


      差異化產品為滿足差異化市場需求提供了可能,將特色做足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下半年,我們會嘗試根據市場情況壓縮干酒產量,提升冰酒產量。”王志斌說。


      多方嘗試求創新


      在深挖天然稟賦和內涵底蘊的同時,尋求突破的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也在想“新辦法”。


      “紅酒呈現非常亮麗的寶石紅色,這個顏色主要來自于葡萄皮中凈提的色素。紅白葡萄的品種不同,紅葡萄酒的花青苷成分會略高一些,導致顏色更為深邃亮麗……”在甘肅紫軒酒業有限公司占地3700平方米的地下酒窖,講解員柴柳青正在為游客講解葡萄酒的品鑒知識。


      紫軒酒業在2005年建廠之初就提出文旅結合的規劃。2010年,他們獲評4A級旅游景區,游客可以參觀其灌裝線。去年,他們又在發酵車間安裝了玻璃參觀通廊,新增葡萄酒核心區域釀造車間參觀線路。


      位于蘭州的甘肅莫高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酒窖,也在及時調整思路。“如今,酒窖的東大門在工作日是敞開的,誰都可以進來參觀,我們還提供講解服務和免費品鑒活動。”胡興志說,2022年之前,酒窖是不對外開放的,如今不僅打開大門,還加大了與各單位的對接,以此開啟另一種推廣方式。


      甘肅濱河集團國風莊園葡萄酒品牌事業部總經理肖華說,他們會在釀造工藝上尋求突破,在做高端化品牌的同時,做一些趨于年輕化、小量化、時尚化的產品;將精準研發產品通過差異化產品開展前期招商,實現品牌市場占位。


      國風、祁連明珠酒莊、紫軒酒廠等諸多企業正在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或擴大文旅融合業態,或釀造小瓶酒、氣泡酒。企業努力尋找市場細分之下的精準營銷模式,在追求個性化的當下,試圖通過鎖定圈層消費,不斷拓展渠道。


      對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來說,要實現產業突圍,企業的努力是前提,產業的整體規劃和政策引導也非常重要。


      楊肅昌認為,甘肅獨有的自然條件是不可模仿的,只有基于河西走廊的自然稟賦,制定葡萄酒產業長遠發展的產業規劃,扎扎實實推進產業發展,在種出好葡萄上下功夫,并開展傳統園區的改造升級,打造出真正綠色有機的葡萄園區,才能真正實現市場拓展和產業融合。


      楊肅昌說,甘肅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要發展,需要頂層規劃,可以考慮整合甘肅省有關職能部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科學制定組織實施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樹立河西走廊葡萄酒的地方品牌和整體形象,積極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把葡萄酒產業培育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興產業。


      去年7月甘肅省商務廳發布的《促進隴酒產業創新發展調研報告》建議將葡萄酒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引導更多資本、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向產業集聚,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繼續深耕種植技術和釀酒技術也是葡萄酒產業“強身健體”的關鍵。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試驗站站長、甘肅省農科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郝燕說,葡萄酒產業競爭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圍繞優質釀酒葡萄基地的建設和培育。河西走廊的釀酒葡萄基地成立的年頭較早,在改造過程中存在架型改造、補植等實際問題,改造成本高、損失大。因此,政府也可通過農業補貼形式推進老園改造。在已實現部分環節機械化的前提下,大力研發引進自動埋藤機械和出土機、采收機等,積極建立農機服務站,加強農業機械配套,推進種植機械化進程。


      郝燕表示,河西走廊葡萄基地還極易遭遇災害天氣,可參照省內其他農產品的保險政策體系,積極推動釀酒葡萄種植業保險制度,逐步形成釀酒葡萄種植農業保險制度政策體系。


      此外,產品定位、產品表現均為產業突圍的關鍵。渠道僅僅解決了產品走出去的第一步問題,是否被消費者接受是最主要的考量標準。對河西走廊葡萄酒產業來說,在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的同時,明確產業定位,以新的品鑒體系來推動消費者葡萄酒飲食文化培育尤為重要。


      2018年,中國酒業協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園藝學會首次聯合發布了《葡萄酒中國鑒評體系》,將葡萄酒分為紅、白、桃紅葡萄酒與起泡葡萄酒兩大類別,從外觀、香氣、口感和整體4個維度進行評價,鑒評描述語言與國外葡萄酒的評價體系相比,更符合國人的認知和理解。


      火興三表示,要鼓勵河西走廊葡萄酒產區在突出產地化和特色化生產的同時,規范葡萄酒流通市場,加強葡萄酒市場終端評價能力建設;要追本溯源,厘清我國葡萄和葡萄酒發展史,順應當前多元化、個性化、風格化的消費趨勢,重構中國葡萄酒的品質表達體系和價值表達體系;匹配我國飲食文化特色,做好葡萄酒的普及,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作者:趙梅)


      轉自: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