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撰寫發布的《中國與“一帶一路”服裝產業鏈合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我國服裝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貿易投資合作,助力我國服裝行業在制造成本高企、貿易環境嚴峻的形勢下實現綜合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穩步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也依托服裝加工業步入工業化發展快車道。報告認為,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服裝產業鏈貿易與投資合作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服裝出口競爭力保持穩定。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裝出口額近十年來有所波動,但整體保持高位,為活躍當地消費市場、促進民生改善提供重要物質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消費潛力穩步釋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已經成為我國服裝行業重要的海外銷售市場。在產品結構方面,機織服裝是我國服裝產業鏈的優勢產品,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市場中的競爭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由于國內制造成本提升,且針織服裝本身是很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服裝行業的核心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針織服裝出口規模總體縮減,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額也有所下降。主要出口市場中,吉爾吉斯斯坦近年來已成為中亞地區最重要的服裝商品集散地。
服裝進口規模顯著擴大。21世紀以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內需消費水平不斷提升。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我國積極擴大市場開放,與有關國家分享我國超大規模內需市場消費升級機遇,通過降低部分消費品關稅、簡化進口通關手續等多種措施拓寬終端消費品進口渠道,以市場為鏈接促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經濟融合。作為重要的終端消費品,近年來我國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服裝進口實現平穩增長,為相關國家紡織產業升級發展,以及強化與我國的紡織供應鏈合作提供重要市場機遇。
服裝產業鏈配套產品貿易更加活躍。近年來,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服裝加工業實現較好發展,對面輔料的進口需求增加,帶動紡織面料(織物)成為我國紡織全產業鏈的出口新增長點。由于東南亞、南亞等地區是近年來承接發展紡織產業的重點區域,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紡織織物出口增長尤為明顯。隨著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以服裝加工為中心延伸發展紡織產業鏈,其對上游紡織配套產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多,我國紗線出口穩步增長,化學纖維出口潛力逐步顯現。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充分發揮資源與產業優勢,為我國服裝產業鏈提供了對應需求的多種原輔料產品,成為我國服裝產業鏈的重要合作方。此外,作為服裝產品的間接原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各類天然纖維及部分化纖原料方面的供給,為我國提供了重要資源補充。
對外投資與產業鏈共建合作穩步推進。近年來,在國際合作形勢日趨復雜、自身結構仍待優化等內外因素共同驅動下,我國紡織和服裝行業積極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推動國際產能合作與跨國供應鏈共建,努力化解各類不確定因素,提高產業發展韌性。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我國合作關系穩定良好,投資與貿易便利化程度持續提升,人員往來更加便捷,中歐班列等設施聯通條件不斷改善,因此成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對外投資與共建供應鏈的優先選擇。由于具有吸納就業能力強、便于進入國際市場等優點,發展中國家普遍積極支持發展服裝制造業,加上我國制造成本持續提升等因素影響,服裝行業成為我國紡織產業鏈對外直接投資的最重要領域之一。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由于具備與我國地理位置鄰近、文化習俗相近等優勢,是我國服裝行業首要海外投資目的國;埃及、埃塞俄比亞等非洲國家也依托勞動力資源優勢,成為重要投資選擇。除了服裝加工,紡織產業鏈前端的棉紡織行業是我國紡織服裝行業對外投資的另一重點領域,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均有我國骨干企業投建的棉紡廠。
在報告看來,未來,隨著投資合作不斷走向深化,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紡織服裝產業合作也在供應鏈共建的新高度上得到推進。我國先進的服裝加工技術、管理經驗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相結合,在當地發展形成了廣受國際品牌采購商青睞的服裝加工制造產業,在推動當地加快工業化、擴大出口創匯、吸納社會就業等方面均發揮核心作用。(記者 劉國民)
轉自:中國貿易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