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中國冰淇淋及冷凍食品產業博覽會近日在天津舉辦。本次展會展出面積4.5萬平方米,國內外參展商450多家企業,來自國內外的專業觀眾達7萬多人次。展會期間,由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24年中國冷凍飲品發展高峰論壇暨行業年會召開。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兼職副會長、中焙糖協理事長張九魁,中焙糖協執行理事長朱念琳、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帥、副理事長楊木梅、副秘書長張斌,中焙糖協副理事長、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陸新東,中焙糖協副理事長、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冰品研發中心總經理張曉峰,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瑞光,餅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張新奇以及來自全國冷凍飲品行業相關企業、科研院校、媒體等130多家單位的250余位代表參加會議。此次會議由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主辦,青島海容商用冷鏈股份有限公司協辦。會議由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瑞光主持。
張九魁在講話中指出,據統計,今年1—7月,國內焙烤食品糖制品行業3306家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達1300萬噸,營業收入超過3000億元,同比增長4.4%,利潤總額近170億元,同比下降8.1%。其中,冷凍飲品行業產量、營收、利潤分別下降14%、20%和超過40%。從行業的經濟運行情況看,總體規模基本保持平穩,但利潤壓力很大。近期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央行推出的降準降息等政策有力推動經濟進一步回暖。然而,國際國內環境依然復雜嚴峻,行業需保持戰略定力,明確發展目標,推動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共同促進產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
陸新東表示,近年來,在協會的引導下,冷飲行業積極面對新發展格局。在市場變化和消費需求的新挑戰下,冷飲行業正加速線下融合,以消費者為中心,不斷推出創新產品,致力于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當前,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與挑戰,行業需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和綠色發展,為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要求建立更敏捷、全面的創新體系,緊跟消費者對健康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并實現成果轉化。相信冷飲行業一定會抓住機遇,深化變革,為消費者帶來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實現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青島海容商用冷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偉表示,在中焙糖協為大家搭建的這一交流平臺上,業內人士共享行業信息,共同推動冷飲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大數據模型研究室主任婁峰帶來題為“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預測與政策模擬”的專題報告。他從固定資產投資、消費、進出口等多個角度出發,深入分析了我國宏觀經濟現狀,通過政策模擬與智能分析了系統推演了未來我國政策和經濟的發展趨勢。英諾華市場洞察(Innova Market Insights)中國區市場分析師施敏作題為“解碼冰淇淋市場:全球趨勢與創新洞察”的專題報告,深度剖析了全球冰淇淋消費者行為的變化、產品創新的方向以及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上海易溯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偉以“數字營銷如何賦能冰淇淋品牌企業再造增量”為題作報告,分析了如何利用“一物一碼”營銷策略來推動冰淇淋品牌的銷量增長。意大利Leagel公司相關負責人保羅(Paolo)在題為“意式冰淇淋如何促進冰淇淋市場的發展”的專題報告中,深入分析了歐洲冰淇淋市場,并介紹了多款優質冰淇淋原料和創意新品。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經理張祁以“冷凍飲品微生物控制策略”為題作報告,分享了伊利在微生物防控方面的監控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微生物污染的挑戰,共同守護食品安全的底線。
會議期間,為促進品牌培育工作、貫徹品牌戰略、發揮優秀企業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冷凍飲品行業的健康發展,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同期開展了2024年全國冷凍飲品行業優秀品牌企業及特色產品展示活動。此次活動得到了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德氏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四平宏寶萊飲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益民食品一廠有限公司、廣東五羊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行業骨干企業的積極響應,紛紛展出各自獨具特色的暢銷產品,充分展現了企業的獨特風采,有效提升了企業形象,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的交流與合作。
會議同期舉辦的2024年中國冷凍飲品產業創新及發展論文征集活動,得到了來自行業相關骨干企業的積極支持。此次活動共收到專業論文23篇,論文涵蓋新品研發、市場調研、綠色生產、健康理念等方面。經過秘書處組織專家評選后,共評出一等獎5篇、二等獎7篇、三等獎11篇。所有獲獎論文作者均獲得中焙糖協冷凍飲品專業委員會頒發的榮譽證書。(記者 鮑小鐵)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