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已成為家電企業尋找增長新空間的重要選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持續提升,新興市場正逐漸成為中國家電出口的重要目標市場。以拉美和非洲市場為例,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家電對拉美出口96.7億美元,同比增長33.5%;對非洲出口42.3億美元,同比增長14.0%。
受訪業內人士表示,新興市場家電需求日益擴大,以中東非、拉美為代表的市場表現出較強增長韌勁,成為中國家電出口增長的突破口。未來家電企業出口要實現穩定增長,不僅要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政策法規、經濟狀況等,還要進一步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和抗風險能力。
企業搶占新興市場
電動牙刷、空氣炸鍋、筋膜槍、早餐機、電吹風……這些曾經風靡國內的爆款小家電,逐漸在東南亞市場掀起一股消費熱潮。小米、美的、九陽等知名品牌,以及眾多新興的品牌,紛紛在東南亞設立分公司或與當地經銷商合作,快速拓展市場份額。
山西嘉世達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牛立群表示,新興市場正在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隨著亞洲、東南亞、非洲及拉美地區經濟持續增長,這些市場的消費者對科技含量高、性價比高的智能家電產品需求強烈。“我們緊抓這一機遇,推出新一代智能窗戶清潔機器人,并結合當地市場的不同需求,加強本地化研發和定制化服務。這些策略不僅提升了產品銷量,還推動了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實現了品牌在新興市場的穩步發展。”
除此之外,今年8月,海爾宣布擬以9.8億元收購伊萊克斯南非熱水器業務,進一步發力南非市場;去年7月,美的投資超7億元的巴西新工廠奠基,覆蓋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去年6月,TCL在迪拜舉行獨家發布會,推出了其面向中東和非洲市場的新品類產品……近年來,眾多中國家電企業不斷加速布局新興市場。
在談及家電企業“出海”搶占新興市場的原因時,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華德榜創始人宋向清表示,首先,新興市場國家不僅人口基數龐大,而且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快速提高,家電更新換代需求以及新增需求持續釋放,未來家電市場的增長預期較為樂觀;其次,近年來新興市場地區的政治局勢相對穩定,國際經貿環境相對寬松,為企業的投資和經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確保了企業能夠進行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
一位長三角地方部門相關人士透露,當地家電企業這兩年到海外布局生產基地的趨勢特別明顯,今年對外投資的速度可能是之前的兩三倍。一部分企業是正常全球化布局,另一部分企業是被迫應對關稅,還有一部分企業是因為海外客戶要求在中國大陸之外也有供應鏈。
北京紫檀洞見數據有限公司COO彭煜分析,預計國家仍會以家電為重要抓手持續擴內需,同時鼓勵企業通過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等方式“走出去”,來應對未來美國可能對中國加稅的情況。此外鼓勵企業借助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來提質增效,將會推動AI技術的應用。
從區域增長的角度分析,業內專家認為,長遠來看歐美地區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以中東非、拉美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表現出較強的增長韌勁,未來將成為中國家電出口增長的突破口。
積極應對海外市場挑戰
事實上,海爾、美的、TCL、海信等龍頭企業近年不斷完善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布局,深入推進海外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一體化的體系建設。像海爾智家今年在泰國春武里的空調工業園正式奠基,在埃及的海爾生態園一期項目投產、二期項目啟動。
繼龍頭企業之后,目前許多中小企業也紛紛加快在海外的布局,中國家電企業從“出口”到“出海”正形成更大的潮流,在全球市場開啟“大航海時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家電企業在“出海”上收獲頗豐,但在國際市場上仍面臨著諸多挑戰,如部分國家設置關稅壁壘、技術壁壘等行為,增加了中國企業貿易成本和市場風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習俗、消費習慣和審美標準不同,因此文化差異性也是中國家電企業“出海”面臨的重要挑戰;海外供應鏈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會影響企業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等等。
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周南認為,應對海外投資的新挑戰和新風險,家電企業關鍵要堅持技術創新,打造適應海外市場本土需求的差異化產品。
宋向清建議,中國家電企業順利“出海”、成功“出海”需要加強市場調研與戰略規劃,要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政策法規、經濟狀況、消費需求、競爭態勢等,制定針對性的市場進入策略和長期發展規劃;同時,要關注市場動態和趨勢,提前布局新興市場和潛力品類,樹立中國家電企業良好的品牌形象。
“尤其重要的是,我們要優化全球供應鏈布局,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提高供應鏈的靈活性和抗風險能力。”宋向清表示,此外,還要引進和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專業技能的人才,強化對所在國社會、市場和政治等風險預警機制和應對能力,并合理利用所在國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保障企業利益和資金安全。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