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罐頭企業關鍵設備國產化率提升至70%
聚焦數字化 罐頭行業探路“智”造升級
在浙江寧波一家金槍魚罐頭工廠里,工作人員輕點屏幕,便實現了從來料至粗加工過程的批次管理、壓力表管理、溫度計管理、污水管理等,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的數據提高了工作人員現場管理的效率。在百里之外的臺州,一家柑橘罐頭生產車間里,柑橘分瓣設備正以每秒處理2個橘球的速度精準作業,并且橘瓣破損率控制在5%以內,取代了工人反復翻檢的雙手。車間靜悄悄,效率卻提升了——這是罐頭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縮影。
政策加碼 打通企業轉型“任督二脈”
日前,國家發布的《食品工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明確罐頭行業為重點領域,指出發掘典型應用場景,針對罐頭制造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梳理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編制行業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指南,精準破解企業轉型痛點難點堵點,加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在重點領域典型場景發掘工程方面,要發掘罐頭生產過程數字化,包裝、倉儲、質量檢驗等環節數字化管理等。在關鍵技術裝備研發推廣工程方面,研發推廣數字化罐頭工藝及產品質量檢驗系統,罐頭數字化能耗、環保設備管理系統及設備,罐頭生產管理大數據分析系統,基于數字化的罐頭加工裝備等。在標準體系建設工程方面,重點支持金槍魚罐頭加工企業數字智能化通用要求,肉糜類罐頭加工企業數字智能化通用要求等標準的制定。
“降本增效、提升競爭力是核心目標,數據將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護城河。”中國罐頭工業協會秘書長晁曦表示,我國當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罐頭生產國和出口國,產品種類較為豐富,食品安全性也較高,“十四五”期間在全行業努力下,部分品種在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方面也有所突破,尤其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指導下,在節能減排綠色制造方面企業相較以往也更為重視,紛紛加大了投入。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罐頭企業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已從“十四五”初期的60%提升至70%。
技術攻堅 數字工廠加速釋放效能
在政策牽引下,我國罐頭行業技術紅利加速釋放,自主創新體系逐步完善。高效節能汽氣混合殺菌釜較以往殺菌釜,蒸汽節約40%;余熱回收系統讓單位產品綜合能耗平均降低18%;數字化罐頭生產管理系統實現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控、故障預警和智能調度,生產效率提高30%,人工成本降低25%……
在數字化轉型發展方面,罐頭行業從無到有,積極推進數字化裝備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智能化裝備的應用,推動了罐頭行業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邁進。
以金槍魚罐頭生產為例,寧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日食品”)在2018年投入了行業內第一個數字化的金槍魚加工車間,并在2023年繼續投入和升級數字化車間。今日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總監于景瑞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關鍵裝備數控化率達到95%,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率達到95%以上,生產效率提升30%,運營成本下降15%,實現制造過程數字化、運營數字化。數字工廠一期項目實現了數字化透明車間,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讓基于經驗的決策轉變成基于數據的決策,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全局精細化管控能力。
“通過每月比對數據,我們發現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效益比成本高出很多,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增加了訂單量和營業額,罐頭企業數字化轉型意義重大。”于景瑞說,“高精度、智能化三維可視化駕駛艙、預測性維護保養、能效優化分析、支持柔性化生產等將是新一代的數字化罐頭加工裝備的核心特征。”
此外,于景瑞分析道,數字化轉型將深刻改變罐頭行業的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并可能出現基于數據服務的新模式。企業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數據,提供數據服務,如市場分析、消費者行為預測等,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增值服務。
生態重構 數字化賦能行業未來
這場由數據驅動的“智”造革命,正讓傳統罐頭產業褪去“勞動密集”的舊標簽,煥發出高效、綠色、創新的新生機。
《方案》中明確的工程任務為行業提供了詳細的指導和支持,幫助行業更好地實施數字化轉型。晁曦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罐頭行業在技術進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罐頭行業以中小企業居多,還存在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專業創新人才相對匱乏,先進技術推廣力度不足,企業對新技術、信息掌握不足等問題。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急需資金支持、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和政策支持。
于景瑞認為,智能工廠是未來工廠的基礎,數字化轉型不只是技術轉型,從根本上說,是創新人才的轉型。下一步,公司將繼續通過合作教育、職業發展路徑等方式培養人才,采用精準招聘、競爭優勢等策略引進人才。同時,公司將引入AI機器視覺品控系統,實現生產流水線智能化,利用數字化手段改善客戶互動和服務體驗,利用數據分析和大數據技術來洞察業務趨勢和客戶需求。
晁曦表示,當下,罐頭行業正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罐頭生產將向智能化與自動化邁進,探路“智”造升級,提升產品創新創造力、品牌價值塑造力、行業“食”尚引領力,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和品質化需求。(記者 閆 利)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