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鷹國際控股股份公司Wind ESG評級由BBB級躍升至AA級。作為中國造紙行業低碳轉型的先行者,山鷹國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可持續發展答卷。而山鷹國際的進階之路,映射出造紙行業整體ESG表現的提升。據統計,當前A股造紙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率已達79%,多家龍頭企業不僅詳細核算并披露了范圍一至三的碳排放數據,且減碳目標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在“向綠而行”的同時,造紙行業仍面臨增長挑戰。數據顯示,今年1—2月,造紙和紙制品業實現利潤總額51.7億元,同比下降17.7%;營業收入2090.5億元,同比下降1.9%。同時,2025年1—3月,中國機制紙及紙板(外購原紙加工除外)累計產量為3819萬噸,累計增長3.8%,呈現出 “增產不增利” 的態勢。在高質量發展與行業面臨增長瓶頸的背景下,構建上下游協同的綠色生態圈被視為行業破局的關鍵。
減碳成行業焦點
隨著ESG理念的普及,造紙行業的ESG信息披露質量顯著提升,凸顯了全行業對環境責任的高度共識和“綠”動方向。
造紙行業上市公司減碳目標明確,成效初顯。凱恩股份2024年公司每噸紙合計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比下降25%,計劃2026年實現碳達峰,2035年碳排放較2021年下降90%,2040年實現碳中和;山鷹國際的2030年減碳目標——范圍一、范圍二單位產品碳強度較2020年下降39%,目前達成總進度93%;青山紙業2024年碳排放總量同比下降32.93%,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36.72%。
減碳路徑亦在探索中逐漸清晰。冠豪高新通過使用綠色電力和購買綠證的方式,在產能擴張的同時實現了排放強度下降。
“向綠而行”成破局關鍵
A股造紙行業上市公司在ESG報告中所展現的減碳實踐,是在高質量發展與行業面臨增長瓶頸的背景下,“向綠而行”尋求破局的必然選擇。
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造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04萬家,主營業務收入約1.5萬億元,人均紙張消費量接近97公斤,與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差距逐漸收窄。目前中國造紙業紙和紙板產量已連續16年穩居全球首位,中國70%造紙企業的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造紙產業已形成裝備智能化、生產清潔化、管理數字化的新型工業體系。
然而,亮眼數據之下,行業正經歷陣痛期,增長壓力凸顯。“近年來,我國紙和紙板生產處于平穩狀態,但是行業利潤水平出現下滑。”中國造紙協會理事長趙偉介紹,“根據協會調查,2024年我國紙和紙板總產量2.9億噸,同比增長1.5%,利潤同比下降2.7%。今年一季度我國紙和紙板生產總量同比增長5%,但利潤僅有4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2%,虧損企業占比超30%。”
在此背景下,“向綠而行”成為產業鏈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破局之道。趙偉表示,行業需提升生物質能源的應用比例,力爭在用能理論與技術上取得突破,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支撐。
構建上下游協同的綠色生態圈
面對轉型攻堅的挑戰,造紙企業單打獨斗難以推動行業“向綠而行”。構建一個上下游緊密聯動、多方協同共治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圈,成為行業破局新周期的關鍵路徑。
深化下游協同、發揮鏈主引領、引入精準金融支持,構成了支撐這一綠色生態圈的三大支柱。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總經理田超表示,在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與行業求變決心驅動下,歷經四十多年快速發展的造紙業已將綠色環保視為最大課題。在市場升級、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單靠造紙環節一己之力必是事倍功半,打造綠色生態圈是更高效、更理性的路徑。
下游包裝與印刷環節的需求升級,對造紙行業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技術創新要求。中國包裝聯合會監事長王躍中對記者表示,紙包裝行業要真正實現“減量不減功能”并拓展高端應用場景(如冷鏈、生鮮、外賣),關鍵在于造紙環節能否提供具備原生防水、隔氣、耐油、保鮮等特種功能的新型紙基材料。
面對下游的壓力與機遇,造紙產業鏈主企業需扮演驅動全鏈創新與生態共建的核心引擎角色。金光集團APP(中國)副總裁翟京麗表示,鏈主企業要積極推動產業鏈從分散競爭轉向生態共建,整合林漿紙、包裝、印刷等上下游資源,促進信息、技術、資源共享,建立協同應對挑戰的機制。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