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域到全國 從小眾到潮流 創新讓“嗦粉”更對味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31





      從柳州螺螄粉到云南米線、從重慶酸辣粉到南昌拌粉……近年來,隨著地方美食文化的發展,一批地域屬性極強的粉類食品正憑借線上線下渠道的深度融合,突破區域限制走進更多家庭。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粉類食品行業正面臨原料波動、同質化競爭、渠道變革等多重挑戰,創新與供應鏈升級成為破局的關鍵。


      成為“增長引擎”,地域風味助發展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電商裂變與政策東風的催化下,粉類食品已從地域小吃成長為覆蓋全齡層、滲透多場景的國民美食矩陣。數據顯示,2024年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收入突破759.6億元,較2020年實現超12倍增長,復合增長率達68.7%;2025年,螺螄粉、酸辣粉、地方特色粉的市場規模分別達35%、28%、37%,粉類食品儼然成了方便食品行業的“增長引擎”。


      米粉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制成,我國“南米北面”的格局,使得粉類食品多發源于南方地區,不同的地域文化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衍生出了各種不同的品類。近年來,米粉品類賽道逐漸細分,各種具有典型地方風味的米粉被持續挖掘,進入更多消費者視野,湖南、貴州、海南等地的特色米粉細分品類在陸續起量。


      長沙米粉、常德米粉、衡陽魚粉、殺豬粉、懷化鴨子粉……均是湖南較為特色的米粉,當地品牌在連鎖經營之余,積極探索零售渠道,推出了米粉零售產品。貴州酸湯粉、海南糟粕醋粉憑借獨特風味成為市場新寵,多家速食品牌迅速推出相關產品搶占風口。


      同時,粉類食品的消費場景也在不斷延伸。速食化升級讓粉類食品擺脫了“堂食依賴”,綿陽米粉是四川傳統名小吃,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品牌化發展將線下綿陽米粉店受歡迎的牛肉、肥腸、雞湯等經典風味帶到了線上,免煮沖泡的特性適配辦公室、露營等多種場景;土豆粉口感筋道,多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在該品類中,砂鍋土豆粉和流汁寬粉兩個細分品類近年來受到較多關注,一些方便速食品牌、調味巨頭等也紛紛參與到產品研發中。


      隨著消費者品牌意識增強,粉類市場逐漸從“有品類無品牌”向品牌主導轉變。一些品牌通過差異化定位占據米粉市場頭部地位;另一些品牌通過精準營銷、多元拓展將米粉品牌影響力、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品牌化不僅提升了產品溢價能力,更推動了行業從價格競爭向價值競爭的轉型。此外,粉類食品逐漸向零食化、功能化、禮品化方向發展,部分品牌通過打造聯名限定款,以文創禮盒的方式成為年輕人表達文化認同的載體,使粉類消費從單純飽腹需求升級為情感聯結和文化表達。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鳳忠表示,發展特色粉類產業是地方做實食品經濟的實招,需“結合自身條件推動高質量發展,讓小特產與地方經濟深度協同”。這種模式既降低了企業運營風險,更通過集群效應放大了產業競爭力。


      業內人士指出,如今,許多粉類食品已經突破地域限制,從區域消費走向全民消費。消費者對地道風味的追求,也將推動企業在原料、工藝上不斷貼近原產地標準。隨著電商渠道的興起,品牌通過直播帶貨、短視頻測評等方式,讓消費者直觀感受產品特色,這些個性化體驗大大增強了消費黏性,以體驗經濟思維重塑粉類消費的價值鏈,讓“小眾口味”成為“大眾潮流”。


      跳出“越卷越虧”,創新成破局關鍵


      在地方美食文化加速傳播、線上線下渠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國粉類食品市場保持著穩健增長態勢,但是行業仍面臨原料波動、同質化競爭、渠道變革等多重挑戰。


      “當前,我國粉類食品已成為貫通三產、激活內需的重要載體,但產業鏈長、環節多的特性,仍面臨三重關鍵挑戰。如何破解協同難的痛點?如何回應健康與可持續的訴求?如何抓住全球化發展的機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食品行業委員會秘書長沈志勇表示,破解這些挑戰,將有助于粉類產業增加穿越周期的競爭力。


      “粉類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其供應鏈體系系統性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的過程。”納食產業研究院院長司志剛認為,關鍵環節的供應鏈創新,往往成為打破發展瓶頸、開辟新增長曲線的決定性力量,目前粉類產業在工藝突破、風味標準、保鮮技術、質控躍遷、跨界融合等方面還需要加大創新突破的能力。


      “2023年,我們曾做過一次粉面食品配菜消費者調研,在調研中提出了一個問題:消費者希望在粉面速食產品中添加哪些配料?消費者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創意,比如油條、吸汁面筋、玉米粒等,但我們發現這些需求的落地都需要技術的支撐。”司志剛解釋,比如油條,目前主要是速凍為主,如何解決它的保鮮技術,做出在常溫下搭配方便速食的產品,就需要企業在技術上進行創新。再比如吸汁面筋,目前市面上也沒有適合沖泡的產品,需要企業在技術上創新,助力其適配方便速食。


      王鳳忠表示,目前粉制品的痛點一是風味與健康難以兼容,比如減鹽失味、全谷物原料口感粗糙;二是粉制品加工技術存在缺口,比如品種選育、淀粉改性、風味靶向釋放、清潔標簽防腐等。王鳳忠指出,消費者健康意識快速覺醒,產業需要從“解饞速食”向“日常營養選擇”升級。同時,一些細分需求尚未被滿足,比如健康人群的低卡粉、銀發族的易消化粉,這需要粉類產業鏈在差異化創新和功能性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任何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背后產業鏈的支撐,粉面品類也不例外。”就如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經理曹思婕所提到的,粉類食品具有“主食”與“快速解決方案”的雙重消費屬性,兼具剛性需求與便利性特點,正加速重構行業格局。


      粉類產業的破局,最終要回歸到產品上。在具體實踐中,京東大商超事業部、糧油調味業務部負責人陳潤澤就提到,在選品過程中發現,粉類在特定口味、特定面型上有不少創新機會;產品驅動增長的方向則主要圍繞省時省事省錢、增加大配菜、口味創新、新包裝設計等維度展開。


      業內人士指出,當粉類產業從“人人分蛋糕”轉向“人人做蛋糕”,供應鏈的協同共生將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貫穿原料種植、生產加工、品牌營銷、渠道流通的全鏈路。或許,唯有打破零和博弈的思維桎梏,構建生態化供應鏈,粉類食品才能真正跳出“越卷越虧”的循環,在賽道上實現可持續增長。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