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產品向食品工業轉化過程中,7月27日發布的《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無疑為食品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這份十部門聯合出臺的文件,不僅為農產品上行搭建渠道,更為食品行業全鏈條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政策指引與增長契機。
首先,方案明確提出要在供給端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這一舉措將直接提升食品工業原料端的穩定性與品質保障,緩解過去“好產品難形成規模”“優質不優價”的痛點,也為品牌食品企業實現產品差異化、健康化提供堅實基礎。
其次,方案強調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包括培育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發展產地集配、推動縣域電商直播等。這為食品企業構建更高效的原料采購與供應鏈體系提供支持,也有助于打通“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以乳制品為例,作為農產品深加工中典型的產業鏈長、冷鏈依賴強、消費細分快的板塊,其率先感知政策紅利與挑戰。方案強調“優化供給端”,乳企上游的原奶生產必須走向綠色化、標準化和規模化。這不僅意味著對牧場生態管理的更高要求,更激勵乳品龍頭企業向上游延伸,參與或主導養殖基地建設,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全流程可控。與此同時,“激活市場端”的部署也為乳品創新提供了空間:兒童奶、功能奶、植物基乳品等新品類,將在消費多樣化趨勢中找到增長動能。低溫巴氏奶、益生菌飲品、乳糖不耐友好型產品的市場份額上升,本質正是政策推動下消費者結構分層、健康意識覺醒的集中體現。
焙烤行業的變化則更具代表性。一方面,焙烤產品原料廣泛使用小麥、雞蛋、乳制品、水果、堅果等農產品,原料品質和多樣化直接決定產品價值。政策中提出的“推動農產品品牌化與加工精細化”,正為焙烤企業打造地域原料特色、高端烘焙路線提供了路徑。近年來,逐漸走紅的“中式焙烤”如豆沙酥、綠豆糕、五谷雜糧面包等,其實正是將本地農產品融入糕點文化的例證,形成“從田間到餐桌”的供應鏈敘事。另一方面,在流通端強化“冷鏈物流+預制品配送”體系,為烘焙行業的常溫儲存、即食速凍、社區鮮配等多種商業模式提供了保障。焙烤品牌正在從“烘焙店”向“冷鏈食品公司”轉型,預制烘焙、冷凍點心、團購面點等將快速成長。
在市場端的激活方面,方案聚焦消費引導與場景拓展,提出推動“互聯網+”、鄉村美食節、社區團購、工會定向采購等形式,培育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模式。這實際上為食品行業創造了“產地即品牌、產品即場景”的新邏輯,為區域特色食品、地標農產品牌、文化類食品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舞臺。在當前消費者追求“有產地故事、健康有機”的趨勢下,食品品牌與地方農業的融合將成為下一階段創新的核心。
更值得關注的是,方案將有力推動食品行業進一步走向“可持續”與“科技化”。例如,“拓展綠色農產品消費”與“推動凈菜、預制菜進入社區”的政策指向,為發展低碳食品供應鏈與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紅利。而通過大數據、電商平臺推動精準供需匹配,也將促進食品企業從“大批量制造”轉向“個性化定制”與“柔性供應”。
對于食品企業而言,這既是一次重構價值鏈的契機,也是一場對專業能力和產業整合力的挑戰。如何更有效連接產地、打通渠道、響應市場、講好故事,將成為食品品牌實現高質量增長的關鍵所在。尤其是中小食品企業,更需要把握這輪政策窗口期,在品牌化、數字化、綠色化上做出系統性提升。
《促進農產品消費實施方案》不僅在消費端“擴總量”,更在供給與流通端“提質量、降成本、優結構”。它所釋放的,不僅是農產品消費潛力,更是食品產業轉型升級的系統性動能。對中國食品行業而言,這是一個走向更加健康、安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政策支點。(肖睿平)
轉自: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