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新茶飲發展迅速,不僅在國內掀起消費熱潮,而且在全球市場中,成為飲品行業的新興力量。那么,中式新茶飲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如何?未來前景又如何?
當前,中式新茶飲品牌門店全球擴張迅速。2010年,CoCo都可、快樂檸檬等茶飲品牌先行試水、小規模布局,初步打開國際市場。2018—2019年,隨著供應鏈體系逐步完善,更多有影響力的新茶飲品牌集體發力,掀起“新茶飲下南洋”浪潮,2018年更是被業界譽為中國新茶飲出海元年。隨著品牌出海趨勢加深,新茶飲出海從過去“試水”心態轉變為“弄潮”,開啟“東盟筑基、歐美破圈”的戰略升級。
新茶飲出海呈現目標市場多元化格局,但在眾多出海目的地中,東南亞以其獨特優勢成為首選站。一是東南亞人口中青年群體占比超50%,具有較強“嘗鮮”能力,這與新茶飲的年輕化定位高度契合。二是東南亞市場茶飲文化與中國一脈相承,本土飲品與中式新茶飲在原料體系和飲用場景上高度兼容。三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區域貿易自由化程度提升,供應鏈效率與政策紅利進一步強化了東南亞的地域優勢。此外,熱帶氣候催生的全年冷飲剛需,為新茶飲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空間。
在新茶飲出海的茶葉品類中,綠茶憑借其規模化供應能力以及與其他茶類、食材的兼容性,在新茶飲應用場景中占據優勢。以東南亞市場為例,頭部品牌通過綠茶基底產品精準切入本土需求,帶動了綠茶原料的跨境貿易。2022—2023年,蜜雪冰城在印尼的門店數量呈井噴式增長。同期,中國綠茶對印尼的出口量分別同比增長67.8%和77.2%。
中式新茶飲出海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中式新茶飲供應鏈體系較脆弱。目前,新茶飲供應鏈體系仍存在顯著短板。茶葉、奶茶粉、包裝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不僅要承擔運輸、關稅的高昂成本,還面臨供應不穩定、品類受限等多重挑戰。
其次,中式新茶飲目標市場合規成本攀升。2025年,東南亞地區加速實施塑料包裝禁令,迫使企業改用可降解材料,推高包裝成本;歐盟對茶葉農殘檢測指標達480項,遠超國內標準,今年3月生效的新規茶葉農殘標準進一步提升,企業需投入額外檢測費用并調整種植工藝。
最后,中式新茶飲正面臨文化適配與品牌競爭瓶頸。不同國家和地區消費者對茶飲的口味喜好差異大。歐美市場注重有機健康,而東南亞市場偏好濃郁甜口。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新茶飲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需要時間積累。此外,國際品牌與海外本土品牌也擠壓著新茶飲的生存空間。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式新茶飲還需以供應鏈韌性抵御外部業產區建立“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如在越南建立百香果種植基地,降低原料進口依賴,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建設區域供應鏈中心,輻射周邊國家,降低區域運輸成本。以文化融合拓寬市場空間,加大產品本土化研發,調配符合地域口味的產品;依托“國際茶日”等重要節日,在海外舉辦茶文化節、茶藝大賽、制茶體驗等活動,積極傳播中國茶文化,打破新茶飲出海的文化壁壘。以政策合規筑牢發展根基,政府層面應積極搭建出口合規服務平臺,提供歐盟有機認證、美國FDA注冊等服務,降低企業認證成本;組建跨部門專家團隊,跟蹤目標國法規動態,有效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
未來,隨著RCEP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中式新茶飲或將不再局限于門店擴張,有望通過原料貿易、技術輸出、文化授權等多元形式,構建起“全球茶園—中國創新—本地消費”的產業共同體。我們相信,那一杯杯融合了東方智慧與世界風味的新茶飲,終將成為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尤星宇 劉文澤)
轉自:農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