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彩電之后,冰箱領域近日也傳出了漲價的聲音。與彩電漲價的理由有些相似,冰箱漲價也是迫于上游原材料大幅上漲所致,再加上物流和能效等級新政策的影響,冰箱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劇。于是,有一些企業開始盤算起接下來冰箱產品漲價的相關事宜了。
十一國慶假期才剛結束,就有媒體爆料稱一些冰箱生產企業將在不久后實行漲價策略,原因就是冰箱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特別是冰箱的保溫材料上漲幅度甚至超過了一倍。而其他冰箱原材料中塑料漲幅超過40%,鋼鐵漲幅超過40%,鋁銅漲幅也已超過20%,成本上漲價格層層疊加讓企業倍感壓力。
除上游原材料漲價帶來的壓力外,國家能效標準政策上的變化也是促使冰箱價格水漲船高的主因之一。自10月1日起,新修訂的《家用電冰箱耗電量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強制性能效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新國標以“節電省錢、低耗環保”為目的,依然將能效等級劃分為五檔,其中最節能的一級能效要比老國標一級能效的耗電量下降40%,這也就意味著新國標實施后,大部分老一級產品將淪為新二級。為了滿足新國標,大批企業要改進生產工藝,更換設備也是在所難免,這筆花費還需企業自己買單,“羊毛”最終還得出在“羊”——產品的身上。
綜上可見,冰箱產品漲價已是順水推舟般勢在必行,不過其漲幅的多少、是否解渴?還有待討論。
近年來,冰箱市場低迷的幾乎可以用“深冷”來形容,雖然在細分領域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勢頭,但銷售總量仍處于下滑態勢。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1-4月國內冰箱銷售量同比下滑5.90%,銷售額同比下滑8.15%。而隨著冰箱市場的競爭加劇,國內冰箱整體平均價格也出現了下降趨勢。就目前市場形勢來看,即使冰箱價格到了非漲不可的地步,漲幅對企業來說也不會很“解渴”。
另外,這波漲價的在節點選擇上也難說理想。事實上,年初實行的房地產利好政策曾一度讓樓市快速升溫,商品房成交量暴增直接催熱家電行業,冰箱產品在銷量上也沾了不少光。然而,就在十一假期間,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在內的21個城市相繼出臺房產新政,房地產市場被瞬間降溫,成交量出現明顯下滑。而冰箱企業恰恰是將提價的節點選在了10月份,錯過漲價的最好時機,冰箱價格實現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也就小了許多。
就目前媒體所透露的消息來看,有漲價意愿的多是一些二三線品牌,而部分一線品牌對漲價仍持謹慎態度。拋開新國標導致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洗牌效應外,中小冰箱企業如果漲價也將面臨著另一個風險:一旦一線品牌未做出跟進漲價動作,那么價格上不再占有優勢的中小企業恐將會把賴以生存的三四級市場拱手相讓,結果只有被市場所淘汰。
可見,在行業愈發艱難的寒冬中被“凍死”的將會是那些“衣單食薄”的小企業,而冰箱漲價或將加速小品牌的消亡,大品牌的行業統治力也會愈發明顯,屬于冰箱行業的寡頭時代恐將來臨。(李紹增)
來源:家電頭條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