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五年前啟動供給側改革
美的集團副總裁
從2010年到2015年,五年時間里,美的在供給側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上做了很多工作。
舉幾個簡單數據:美的2011年最頂峰時,員工是19.6萬人,現在10.5萬人。美的就是在2011年提出轉型的,當時很多媒體質疑:美的是不是出問題了?其實那時,美的已提前啟動供給側改革。
再看我們的用地,美的從2011年到現在沒有花一分錢去買土地、建廠房,相反,還向政府退還了超過5000畝土地。結果呢?從2011年到2015年,美的營業收入增加了40多億元——2011年是1340億元,2015年是1384億元。這期間,我們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的現金流在2011年是負數,去年年底卻有超過649億元自有資金。2011年的盈利只有60多億元,去年是120多億元。去年美的共納稅100多億元,員工的薪酬福利加在一起也有100多億元。2015年美的出現了三個“100多億”。
這些變化都體現了我們供給側改革的結構性調整,以及背后的大量工作,以SKU舉例,跟5年前相比,去掉了一半以上。我們實施“T+3”,就是真正以客戶訂單為依歸做去產能、去庫存。如果沒有記錯的話,美的洗衣機在5年前最頂峰時,廠房面積有120萬平方米,現在只有10萬平方米,這是去產能、去庫存的典型例子。
這些數據背后,其實就是美的今年提倡的工匠精神,把那些產能釋放出去,專注地去做精品。
王建國:
為用戶做好產品自有回報
美的冰箱事業部總經理
2015年,冰箱全行業銷售額的降幅為6%—8%,在此環境下,美的冰箱2015年卻實現了17.5%的收入增幅,盈利增長超過25%,是唯一一家國內市場銷售額增長的企業。今年一季度,冰箱行業整體降幅接近2位數,美的冰箱銷售收入增長超過15%,盈利增長超過20%。
美的冰箱逆勢成長,其實就做了三件事:以用戶為核心、做好產品、插上智能的翅膀。
冰箱業務從2013年轉型開始,我們改變運作方式,以用戶為中心做了幾件事。
一是專門設立了消費者研究團隊,團隊主要由心理學、設計學專業人才組成,而非智能、冰箱方面人才。我們甚至考慮招一些研究人類學的同學加入,把消費者的場景需求找出來。
二是做了創新中心。在洞察用戶時,我們發現了很多用戶需要,但目前沒有技術能力解決。為此,成立了創新中心,把暫時沒有解決方案的這部分需求,像中藥包那樣放在“抽屜”里。等未來技術能力達到了,再將解決方案做出來。
三是多方位和用戶互動,第一時間了解其心聲,由原來的產品經營轉向用戶經營。要知道,和用戶持續發生交互,企業就會有生命力。
“做好產品”是2011年美的提出轉型后一直在做的。分幾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是回歸品質。通過五六年的堅持,我們確保了基本性能,像溫度的波度、噪音的水準、五年維修率、十年維修率,都已做到行業最高水平。現在我們產品開發最前提條件,就是開發立項階段,基本性能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這在2014年就已完成。
第二個階段是從2014年持續到明年的“精品工程”。以前中國的很多產品,基本都是能用但不能細看,美的冰箱也經歷過這個階段,但在過去幾年里,從原來的“將就”進階到“講究”。從2014年到2017年,我們對設備的一致性進行管理。經過努力,美的冰箱現在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并為全球頂級制造商提供服務,在歐洲和北美,最頂級的產品都是美的冰箱制造的,且不止是OEM,還有ODM.
第三階段是現在正在做并將持續進行的——開放創新。我們跟國內、國際很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建立了技術聯盟和合作,很多產品是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每個月都有技術交流日,這些一流的院士和企業會拿出新技術一起討論如何跨界和應用。
關于智能技術,美的有自己的理解,即打造不用改變消費習慣就用得很舒服的產品。在這個理念下,美的今年實現三千萬套以上的銷售量,智能冰箱今年出貨量突破120萬臺。
石祥祚:
我在中國找到了研發土壤
韓國冰箱技術專家,現任美的冰箱事業部制造副總經理
自2008年到美的,我在這里超過8年了。而我在冰箱行業已經干了30年,一畢業就去了LG、三星。
冰箱的技術主要分兩種:一是核心技術;二是革新技術。核心技術是指冰箱的保溫和密封;革新技術指冰箱的精細生產、精細工藝、精細產品。
冰箱的核心技術是一套系統,其中重點是保溫材料技術和密封技術,這些原本是由供應商提供原材料,但我們發現這些材料存在問題,要么保溫性不夠,要么用了兩三年就有毛病。再看密封技術,有的冰箱說能用十年,其實是開門、關門能承受的次數折算后大概為十年,十年一過,門封會有很多問題。
現在的行業狀況是,保溫材料沒人深究,密封技術沒人研究。韓國企業也是如此,他們的白電已經衰落,持續投入不知道會帶來什么前景,就不愿再投入了。我是一直研究這塊的,和美的冰箱總經理商量后,他給我很大支持:成立兩個獨立的研究所,一個是發泡研究所,研究人員13人,試驗設備資產投入1100余萬元;一個是門封研究所,6人,試驗設備資產投入270萬元。
發泡技術中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材料,我們采用多元發泡材料,搭配混合發泡劑的新技術。美國和日本都是用一種發泡技術,所以我們的研究沒有參照,技術開發人員只好日以繼夜地工作,嘗試哪種組合更好。這之后,美國最大的發泡劑企業跑來找美的冰箱合作。現在我們中美合作開發的第三代發泡劑應用已經量產,并且出口美國。
除了原材料,研究工藝也很重要,沒有好工藝,效果就會不穩定。所以我們跟德國公司合作開發真空狀態發泡。
2013年我們的中美發泡劑項目在兩國政府評審后,獲得美國研究支援30萬美金,他們覺得這項技術將對冰箱行業的未來有所貢獻。
再來說說門封技術。由于冰箱是24小時通電的,在節能方面門封很重要。門封其實很復雜,除了原材料、工藝,安裝設計非常關鍵,為此我們投入了很多人力。
還有革新技術。這一點我是有壓力的,我常去日本、德國,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在我不斷學習、改變時,美的也如此。我剛剛來時,美的雙開門冰箱一天生產30臺,現在一天大概2000臺左右,已超越日韓企業。
最后講講我作為一個外籍專家的感受吧。我每天上班都很高興:王總美的冰箱事業部總經理每天都在想怎么把工作做好;技術部同事天天去現場做實驗,我說軟件要怎么模擬出來,性能是多少,工藝、模式應該怎么樣,他們去一一實現。
作為一名技術研究人員,研發的動力就是研究的資源、條件、環境等得以保障。在制造大國中快速發展成長的美的集團,給予了研究人員茁壯成長的土壤。
朱守軍:
“T+3”實為價值鏈變革
小天鵝洗衣機“T+3”項目負責人
我本人做銷售和生產計劃已經有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多年中,不斷探索如何站在用戶角度,尋找一種合理的、比過去更好的產銷模式。
近幾年,洗衣機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增長放緩;電商迅速崛起,對線下銷售大力沖擊;消費者從感性消費逐漸轉向理性消費,差異化需求越來越明顯。
要實現產品快速進入市場,到達消費者手中,需要對傳統生產銷售模式進行變革。于是,我們洗衣機事業部首先推出了以客戶為導向,快速滿足市場需求的產銷模式,叫“T+3客戶訂單制”。
“T+3”,3是我們要求的周期天數。先來解釋“周期”的概念,從用戶下單到用戶滿足分為四個周期:第一個周期是搜集客戶訂單并交付工廠;第二個是工廠收集原料;第三個是生產;第四個是發貨并滿足客戶需求。
每個周期完成需要幾天?我們跟客戶商討的初始方案是7天,但是經過市場調研,發現用戶很難接受:若7天一周期,一個訂單28天才能到貨。隨后的調查發現,三天周期讓用戶比較滿意。但這對制造工廠來說,難度很大,挑戰太多。
首先是物料配送,以前的傳統生產,都是大規模配送,提前預設要求供應商去備料。而現在每個訂單都有差異,還要三天供貨,這讓供應商無法適應。于是,我們就一家一家去談,一個一個供應鏈去推進,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三天供貨。后來發現是因為型號過多,有可能一款機器就只用一個部件,來不及準備。這就需要我們內部改變,產品標準化,以保證供應商提供的部件種類減少,同時產品精品化,以拉動研發、供應鏈、生產、客戶整條價值鏈的利益。
在實施“T+3”規定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尋找、解決核心問題:物料準備周期縮短;生產制造加快;發貨配送物流改進。
事實證明,“T+3”的推進帶來很大收益,供貨周期進一步壓縮,從原來的23天到現在12天就可發貨。去年“雙十一”我們甚至做到了一周之內發貨。供貨周期的壓縮令我們的市場反應速度加快。工廠的所有重心,包括代理商的重心,都變成到市場一線去快速分銷、動銷。所以,代理商轉變了,不叫代理商,而叫運營商。我們內部的MMP系統實時監控終端一線整個零售情況,快速定位系統信息,直接傳遞給工廠制造,做到實時了解市場響應的動態,方便工廠去檢討整個產能的滿足情況。
這種變化在數據上的反映是,2012年我們有100萬平方米的倉庫,現在只有10萬平方米,但是每個月銷量卻有100多萬臺洗衣機機,100多萬臺產品在10萬平方米的倉庫里保證三天物流周轉,基本無庫存,這樣,我們解決了整個行業改革的一個難題。隨之,以前建立的大面積倉儲以及倉儲費用都降了下來。
還有就是產品的進一步提升,一切以用戶為核心,用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用戶不需要的,就果斷淘汰。這也促進了我們去尋找用戶需要的產品研發,而不是以前的企業研發什么就賣什么,供需未必匹配。
通過“T+3”的推進,小天鵝洗衣機在2015年實現逆勢增長。2016年,美的集團全面推廣“T+3”模式,幾個月下來,我們都能感覺到“T+3”的推進對內部的經營管控起的促進作用。
說到底,“T+3”的改革其實就是一個價值鏈的變革,要求我們站在用戶的角度去倒逼自己,其實是美的精益求精精神的一種延伸。(陳軍君)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