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經濟全面進入新常態的發展時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速轉型升級的重要攻堅期,更是全球產業重構發展的新秩序的重大變革期。如何抓住機遇,加速發展是每個輕工人都要認真思考的重大課題。而在“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面前,輕工行業應如何把握歷史性發展機遇,發揮自身優勢,推動行業取得新的發展?在第四屆中國輕工企業家高峰論壇上,業內專家對此開出了“秘方”。論壇邀請了政府官員和權威專家、著名企業家圍繞新常態、新驅動、新思路發表了主題演講。
輕工企業可以在“一帶一路”國家設集群式配置
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王一鳴認為,“一帶一路”的目標是維護全球的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的世界經濟,“中國堅持推進全球多邊的自由貿易的開放體系”。
王一鳴表示,“一帶一路”可推動沿線國家戰略對接,實現互利共贏,“特別是通過戰略對接來構建利益共享的全球價值鏈。通過各個層面的戰略對接,比如產業對接,企業對接,國家戰略對接,推動形成全球價值鏈”。
輕工行業怎么在非洲、東南亞、中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去利用當地的農產品、蓄產品還有勞動力資源的豐富的優勢,生產成本低的優勢,靠近目標市場的優勢?在王一鳴看來,發展各種輕工產品,可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集群式的產業鏈。也可以去搞園區,我們很多企業在那搞了園區。集群式配置可能更有利,因為他們配套成本很高。只有集群化,才能大大地降低配套成本,這是園區化的布局模式。
《中國制造2025》規劃是輕工制造業的新指引
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認為,《中國制造2025》是引領發展中國制造未來的一個重要的戰略部署。它對于中國制造,提升國際競爭力,走出去開發戰略和實現國際合作,推動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輕工業又在中國制造業中成為傳統的支柱和重要的民生產業,在制造業行業中占有相當的份額。所以如何進一步結合輕工領域,落實好2025中國制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圍繞輕工行業如何進一步落實《2025中國制造》規劃,王黎明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編制好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前做好相關的工作。第二,圍繞著輕工強國,著力增強輕工行業的創新能力,完善輕工的創新體系,進一步推進信息化與輕工行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業的研發、生產、管理、服務的產品。通過智能家電和可穿戴的智能產品以及智能制造的產業,推動我們輕工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進一步提升輕工行業基礎能力,解決在輕工行業受制的核心零部件和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材料還有相關的基礎技術。著力推進質量建設,品牌和質量是輕工產業保持發展生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重要基礎。許多產品已經具有國內領先地位和消費者認可的品牌。進一步走向世界,提升附加產品的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具有較重要的發展價值。
從打造產品到打造創客
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表示,海爾轉型的過程實際上從過去一個傳統的組織變成一個創業的孵化平臺,更重要是孵化創客。企業不再是一個管控的組織,而變成一個平臺化的生態系統。企業內部現在一共有三類人,一類人是平臺主,是創建平臺的。一類人是小微主,6萬人的企業如何變成6萬個小的企業,每個人都是創業初期,然后就是創客,海爾內部人人都是創客,所有人都是圍繞著用戶來去進行創新。
海爾內部現在有了五種孵化創客的模式。一種模式是企業內孵化,還有脫離母體孵化、眾籌模式、大眾創業模式、萬眾創新模式。
周云杰表示,海爾從最高的時候11萬人,到今年是6萬人,減了5萬人。去年在網絡炒的很厲害,海爾減員了。減員是必須的,減員以后給所有員工提供一個創業平臺。讓每一個員工不是讓他失業,而是給他提供創業的空間和模式,使企業創造更多的小的有活力的企業。
互聯網對“中國制造”的影響剛剛開始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用戶大概是6.5億,網上購物人口阿里巴巴平臺上是3.5億,遠遠超過美國人。3.5億的消費能力平臺,如何服務好這些消費者?
阿里巴巴總裁金建杭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三個制造。第一是制造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第二是質造,第三是智造。今天看中國制造,要利用好這樣新的消費的基礎設施。今天面向在中國3.5億的消費數字是包含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能物流還有云計算、大數據。這張網絡覆蓋3.5億消費者,未來阿里巴巴想的是2019年這平臺上支撐消費額會超過1萬億美金。到2024年這樣的基礎設施能夠服務消費者人數能夠超過20億,這是政府和協會都要思考的問題,我們的企業和產品能不能去促進這20億消費者。
第二是質量制造,不造偽劣,不賣假冒。金建杭認為,國際分工里面我們企業強的是制造能力,弱的是我們的設計和營銷。如果不強化我們的設計和營銷能力,不建立自己的品牌和追求質量的話,我們對市場,對未來消費者的提升是沒有盡到能力和應該發揮的貢獻。
第三是智能制造,我們有一大批這樣的企業,未來很多制造的智能化,生產什么很重要。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的需求,反映產品。互聯網對中國整條經濟產業鏈的改造或者影響,對流通影響最大,對制造影響剛剛開始,對整個商品應用過程的影響也才剛剛開始。對制造業影響最極致就是讓數據代替人工完成整個優化的生產過程。
滿足消費者訴求是重中之重
“更多關注和研究消費者訴求,根據消費者訴求進行核心技術的研究,真正解決消費者問題,改善消費者的生活。”立白集團董事長陳凱旋這樣總結立白的成功之道。不但要做好品牌建設和營銷管理,更要做好消費者的訴求。因為我們更深刻地明白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最根本的動力是希望產品解決他們的問題,為了滿足訴求的購買,不是因為某個活動購買產品,不會因為價格便宜而購買產品。產品必須提供給消費者可明顯感知的價值,所有的產品設計還有核心技術研究,配方設計還有香精設計和包裝設計,材料控制等各方面都體現了這樣的創新理念。
立白將核心技術應用于產品設計中,為消費者和受益者解決實際問題。減少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資源使用。
全方位創新的工業文化才能支撐中國制造業
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認為,中國的產業、制造業,特別是輕工業,到底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下一代人對生活的追求可能跟我們不一樣。西方講這個社會從物質主義時代走到后物質主義時代。物質主義時代就是東西越多越好,這個中國還沒有過,一定會過,過了之后是后物質主義時代,大家就是來追求生活的便利,有品位。不僅要勞動,還要有休閑等等。那時候我們的工業能夠提供什么?能夠使一個變化的社會怎么樣變化?社會的變化需要制造一些支撐。
中國經濟所謂進入新常態,目前客觀的來說經濟處于一個比較焦慮的狀態,過去的那樣一種模式,我們的優勢在釋放差不多了,我們需要找新的優勢,更多來創業創新。各個層次,各種類型的創新。千萬不要把創新想的太狹窄,好象只能夠是什么樣的企業創新,傳統企業不能創新,其實不是這樣的。中國是需要一個全方位創新的工業文化,才能夠支撐中國制造業能夠實現更大的發展。
來源:消費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