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化產業競爭白熱化 拜爾斯道夫加碼中國市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時間:2017-05-16





      不少本土品牌逐步縮短與外資品牌的差距,也有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試圖進軍中國。業內認為,外資品牌進駐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小,這給本土品牌留下了成長空間。


      外資日化巨頭正加速拓展中國市場的步伐。


      日前,德國日化產品巨頭拜爾斯道夫宣布,旗下護發品牌舒蕾產品在產品線、配方、包裝等方面完成升級,兩款新品、四大功能產品在2017年6月15日正式上市。同時,拜爾斯道夫在4月底發布2016年財報時透露,將利用集團現金流開展并購。


      拜爾斯道夫中國區總經理張順元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1990年代外資企業、歐美品牌比較流行,過去的三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本土品牌在崛起、日韓品牌在進來。現在消費升級、城市化、渠道多元化、電商等帶來很多機會,但互聯網時代進入成本比以前更低,溝通渠道也在碎片化,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競爭加劇的同時,本土日化企業著力打通資本渠道。在過去的2016年里,丸美、拉芳、珀萊雅等多家企業提交了上市申請,約20家企業掛牌新三板。和君咨詢合伙人王洪波分析認為,上市、并購將是接下來的主旋律,但本土日化企業上市普遍面臨技術資源、市場、資金等難題。


      產品升級趨勢


      拜爾斯道夫雖然是外資企業,但是舒蕾確是實打實的本土品牌。十年前,拜爾斯道夫出資3.17歐元收購當時中國最大的洗護發企業絲寶集團旗下絲寶日化85%的股份,一舉拿下絲寶集團旗下舒蕾、風影、順爽和美濤四大護發品牌。隨后,拜爾斯道夫將絲寶日化剩余15%的股份也收入囊中。


      張順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風影和順爽這兩個品牌我們還在做,是常規運營,但是在中國市場還是需要集中精力,我們近期還是集中精力在舒蕾和美濤。美濤我們現在是絕對的市場第一,超過24%的市場份額,還在不斷的增長,舒蕾的成績也不錯。”


      根據尼爾森零售數據,在洗發市場中,滋養功效產品在消費者需求中占比58%,其中滋養包含修護、順滑、水潤、潤養四大功能,這也是舒蕾此次升級的四大功能產品。


      “這次上市的產品是使用了全球的質量體系和標準。”張順元指出,“我們跟外資品牌的差異化體現在定位上,在情感上跟消費者更加趨同,在質量上我們是嚴謹的德國企業,拿國際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護發產品,配方還是適合中國人的配方,研發是在武漢做的,但是質量體系是國際的。”


      與此同時,舒蕾開始布局無硅油領域,在控油和頭皮護理方面上線兩款新品。事實上,從1980年代末寶潔旗下飄柔的“洗護二合一”,到近兩年風行國內的無硅油,洗護發領域不斷涌現技術升級。


      拜爾斯道夫中國區護發市場總監徐穎指出:“洗發水市場具體的機會點還是在于頭皮護理,無硅油太火了,兩年以前以50%速度增長,但現在的總體占比還不算大。其次是控油,第三是水潤,這個是由護膚延伸過來的。”


      而技術升級背后是洗護用品的高端化趨勢。截至目前,全球洗護發產品生產廠家超過2000家,約有4000多個品牌在洗護發市場展開激烈競爭。與增長緩慢的個人護理品市場相比,高端洗護發市場增長明顯加快,國內高端洗護市場已經占據整體洗護發市場份額的18%。


      “背后的驅動力是新產品和產品升級、消費升級。但跟定型市場不同的是漲價,產品配方、包材、紙箱等都在漲價,過去的兩三年整個洗發水市場都在通過直接漲價、產品升級、上市新產品三種方式漲價。”徐穎坦言。


      不過,在王洪波看來,低價是本土品牌應對強勁外資競爭對手的一大優勢。“外企的定價不是一個大中華區或是一個總公司就能確定的,都要反饋到總部然后反復確認,而我們中國市場要求價格上的機動靈活性比較強。國內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都以短期、暫時犧牲利潤來獲取市場份額,低價策略來進入市場。”


      資本運作熱潮


      除了舒蕾之外,拜爾斯道夫在男女護膚產品線上亦有產品升級、新品發布的計劃,部分成果已經開放招商甚至上市。拜爾斯道夫中國區舒蕾品牌群經理高駿介紹:“舒蕾的沐浴露在2月28日已經開倉上市。”


      張順元進一步透露:“我們會在浦東成立一家公司,根據國家的最新規定,公司成立之后所有歐洲的產品,可以在5至6個月通過備案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并購也被拜爾斯道夫提上日程。拜爾斯道夫4月底披露的2016年財報顯示,其全年銷售和利潤雙雙錄得增長,盈利改善主要源于妮維雅、優色林和萊珀妮3大護膚品牌所屬的消費者部門。“我們現在賬上的現金流很多,所以會有一些并購計劃,但是我們會很謹慎,不會為了買而買。”張順元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相比外資企業,本土品牌在并購方面鮮有出手,資本運作也是本土品牌的一大短板。王洪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在日化領域的技術積累大多是改革開放后才逐步建立的,技術突破、持續創造比較弱。當外資大量進入,品牌們首先面對的是技術競爭,比如說包裝形態、味道、效果等,阻擋了本土品牌前期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沒追上去就已經被人家收購掉了。1990年代末有一波外企收購本土日化品牌的高峰期,這段時間國內放出大量的好品牌,都被外企控股或者全資收購。”王洪波說。


      發展至今,不少本土品牌逐步縮短與外資品牌的差距,也有越來越多的外資品牌試圖進軍中國。張順元認為,外資品牌進駐中國面臨的挑戰不小,這給本土品牌留下了成長空間。


      “主要是外資品牌不太了解渠道。日韓的產品質量一直不錯,但他們很難使用本土的團隊,即便是收購中國團隊也面臨如何管理的問題。因為電商、化妝品店的發展使他們在某一些渠道做得很好,但很難像歐美品牌鋪到全國,還是有局限性。”他說。


      率先突圍的本土品牌則紛紛著手謀求上市,但上市之路亦不平坦。相宜本草、安婕妤和丸美均曾沖擊IPO,但相宜本草和安婕妤選擇終止IPO,丸美則是首發未獲得通過。


      今年3月13日,拉芳家化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登陸A股主板,成為國內第七家成功上市的日化企業。除了拉芳,在進行IPO排隊的還有珀萊雅和名臣,日前背靠立白集團的高姿也開始謀求上市,在近日的新品發布會上,高姿表示期待在2017年完成IPO布局。


      “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打通資金渠道,可以做一些并購整合來做大。”王洪波認為,“日化產業是一個資源控制型產業,控制資源無非是上游原材料、技術研發和下游的終端網點,而控制上下游需要大量的資金。未來在并購方面,產業鏈并購比跨品類并購更有價值,本土品牌還是需要做精做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廚電將成為家電業的支柱型產業之一

      30年的發展使中國燃氣灶由單頭到雙頭、由臺式到嵌入式,再到最近的3頭、多頭分區灶,見證了行業從生產主導消費到需求多元化的發展過程。
      2017-03-23
    • 民營玩具企業紛紛崛起 中國玩具產業“玩”大了

      告別“代工時代”,中國玩具產業開創了自己的天下。4月8日第29屆廣州國際玩具展開幕前夕,記者從廣東省玩具協會獲悉,中國玩具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2016年產品出口同比增長9 46%,一般性玩具更大幅上升24 9%,以自有品...
      2017-03-27
    • 技術升級激活產業是彩電行業想走的路

      國家緊抓供給側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體經濟成為2017年的主旋律。振興實體經濟中,尤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最受關注。在這一背景下,藉此推出“新經濟動能”系列專題,關注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挖掘傳統企業轉型中的優秀案...
      2017-04-21
    • 尋求產業鏈資源有效整合 紡織企業加快布局“一帶一路”市場

      在“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紡織服裝企業通過設廠、投資、收購等方式,布局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尋求產業鏈條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整合。部分紡織服裝企業因此實現了業績增長。
      2017-05-04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