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皮革協會在北京發布了2016年我國皮革行業經濟運行總體情況,并對今年皮革行業走勢進行了預測。2016年我國皮革行業主要經濟指標體系發生較大轉變,行業發展已進入深度調整期。如何提高運行質效、調結構、穩增長,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皮革行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受全球經濟低迷、市場需求不振、出口優勢弱化以及國內外競爭加劇等因素的影響,2016年,我國皮革行業總體呈現景氣指數漸冷下滑、銷售增速放緩、利潤同比下降、出口跌幅加劇等顯著特征,特別是行業利潤18年來首次下降、進出口同步下降,且出口20年來首次出現兩連降,進口自2009年來首次下降。
2016年,我國規模以上皮革主體行業(皮革、毛皮及制品和制鞋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4萬億元,同比增長3.2%,增速回落2.9個百分點;行業利潤總額862.4億元,同比下降3%,增速回落8.5個百分點,行業利潤累計同比自1998年來首次下降;2016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出口764億美元,同比下降11.3%,跌幅加劇達8.2個百分點。其中,以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和新疆為代表的出口前5省,除新疆因受益“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了出口同比增長外,其余4省均下降。而以美國、歐盟、東盟、俄羅斯和日本為代表的出口前5個市場,只有俄羅斯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其他均下降。2016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對美出口大幅下降15%,而上年為增長5.6%,這也是行業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對美出口的再次下滑;2016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進口89億美元,同比下降7%。從子行業進口同比來看,只有鞋和箱包實現了增長。從進口產品結構來看,制品及鞋類占比首次超過了原料進口,表明我國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中國皮革協會分析認為,皮革行業出口下降是系列不利因素疊加造成的結果。一方面主要出口市場經濟復蘇緩慢,外需疲軟,對于出口導向型的皮革行業影響重大;另一方面,企業生產成本不斷提升,國際比較優勢日趨弱化,產業及訂單轉移導致我國皮革主體行業在歐美市場份額逐步縮小。而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的同時,出口單價卻大幅下跌,更讓行業出口雪上加霜。
盡管2016年我國皮革行業發展不盡如人意,但一些產業及企業的發展仍可圈可點。以制鞋業為例,休閑旅游鞋因為滿足了當下人們對輕松生活的追求,表現上乘。其中,以安踏、李寧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因為注重研發投入、關注細分市場、加強線上營銷,銷售額均實現了10%以上的增長,安踏的增長更是高達20%;而以合成革為原材料、用快消品理念制鞋的大東鞋業,2016年銷售了1.2億雙鞋,其近3年的增長速度令人矚目。此外,個別利用互聯網粉絲經濟做鞋的企業,在市場上也收獲了不錯的成績單。這些企業的發展表明,產品只要滿足了市場的有效需求,就有發展前景。
今年,受全球皮革市場需求溫和復蘇的影響,我國皮革行業總體開局平穩,穩中有憂。1~2月,全行業銷售收入1925.8億元,同比增長5.6%;利潤總額120.7億元,同比增長2.8%;出口額112.9億美元,同比下降1.1%;進口總額13.3億美元,同比增長10%。預計行業全年銷售收入繼續保持低個位數增長,利潤增長的形勢依舊嚴峻,但出口跌幅將有所收窄。
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李玉中強調指出,今年,中國皮革協會將圍繞“三品戰略”,通過引導全行業不斷提升檢測手段、使用先進設備、加強設計師和人才培訓、加大區域品牌培育力度、不斷擴大證明商標使用范圍以及國際合作力度、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推廣定制化生產等,促進全行業品質提升、品牌創建和品種增多,以此把握消費升級帶來的機遇,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記者鄭建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