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壓之下中國彩電業該何去何從?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17-08-30





      受面板價格大幅提升、電視機銷量萎縮等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我國電視企業普遍利潤下滑,全行業凈利潤估算不足1%。重壓之下,電視行業何去何從,是否再次踏入“衰退周期”?

      日前,在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和奧維云網聯合舉辦的“上半年彩電行業研究發布會”上,多家電視企業負責人坦言“面臨困境”,“日子很難過”。

      據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介紹,上半年,我國國內電視機零售量2181萬臺,同比下降7.3%;但由于均價同比上漲了12.4%,因此零售額仍保持了4.3%的增長,為740億元。

      “無論同比還是環比,智能電視銷量都在往下走,并且實際數字比第三方統計還要慘。”樂視網高級副總裁任冠軍坦言,不只是經濟增速放緩和房地產調控影響了電視消費增長,大量互聯網企業涌入進行低價競爭,使得彩電市場消費被提前透支。

      而電視機原材料中占比最高的面板,去年以來價格持續飆升,更直接將電視行業壓得“喘不過氣”。

      奧維云網黑電事業部總經理翁振華分析說,去年至今面板平均漲幅約40%,但電視機銷售價格漲幅僅12%至13%。電視企業利潤微薄,難以消化面板上漲成本,由此導致經營壓力持續加大。

      不過,行業人士也普遍認為,當前的困境正好倒逼電視企業摒棄“價格戰”“概念戰”,真正轉向“價值戰”。

      “今年環境讓大家感受寒冬將至,但我不認為行業環境變壞了,或者這個行業沒什么搞頭了。任何時候只要是消費品就一定有市場。如果我們業績不好,一定是你沒有做出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長虹多媒體產業公司中國營銷中心副總經理劉建強說。

      任冠軍也表示,這幾年智能電視靠低質低價來競爭,普遍犧牲配置,消費者用一年、兩年就卡死了,沒法用了。如果只考慮企業利益不考慮用戶利益,這個行業肯定走不遠。

      “在環境艱難的時候,應該思考產品向何處發展。這幾年行業數據已經顯示,消費者需求升級了,這為我們提升產品提出明確方向。”劉建強說。

      在彭健鋒看來,我國電視機行業出現的是結構性過剩,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中高端消費需求卻不能完全滿足。行業面臨困難和挑戰,但轉型中也有機遇。

      他舉例說,電視機的安全使用壽命期為7年,國內超期服役的電視接近2.5億臺。按此標準“汰舊換新”,國內電視市場規模將從目前的5000萬臺擴大至7500萬臺以上。“潛力很大,這需要企業去加大推廣和挖掘。”

      不僅如此,如今購買彩電的消費者大多是80后、90后,如何抓住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特點和偏愛喜好,成為整機廠商把握市場脈搏的關鍵。

      前不久,TCL針對追逐時尚潮流的年輕消費者推出了超清薄電視新品P6。TCL多媒體中國事業部線下業務中心總經理胡學軍表示,在互聯網時代的沖擊和彩電高端化、大屏化趨勢的發展新常態下,TCL將年輕化品牌策略作為應對消費市場轉型的重要戰略之一,目前已初見成效。在整體市場遇冷的背景下,今年上半年TCL多媒體營業額同比增長19.7%, 正是得益于此。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視聽處調研員周海燕指出,我國是全球最大電視制造國、出口國和消費國。到了今天,電視企業不能一味追求量的增長,還需要加強品類結構調整,通過提升品質,完善附加服務保持利潤水平,才能維持行業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我國電視行業已掌握了部分前沿顯示技術,有些已走在世界前列。電視企業應發揮好這些優勢,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轉化為市場效應。

      此外,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也將給電視市場帶來新的活力。電勢企業應堅持以品質過硬,性能優良為第一原則,不斷研發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新產品。(姜琳)

      責編:劉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