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長虹近日發布一則出售資產公告,通過轉讓公司持有的虹歐公司61.48%股權的方式將等離子業務及資產進行處置和剝離。這家彩電企業的等離子戰略以作價6420萬元甩包袱收場,令人有不勝唏噓之感。
當年,面對平板電視浪潮,長虹在國內業界獨樹一幟,重金押注等離子業務。2007年,長虹開始上馬總投資計劃超過20億美元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準備通過三期建設,最終將形成年產600萬片等離子模組的能力。但等離子市場份額急劇萎縮,長虹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2014年半年報顯示,四川長虹直接持有虹歐61.48%的股權,投資成本達17.2億元。四川長虹整體虧損1.81億元,其等離子業務—虹歐顯示虧損1.3億元。此刻剝離等離子業務,是長虹忍痛壯士斷腕之舉。
實際上,國內彩電業由于戰略失誤陷入泥潭的并不止長虹一家。2004年筆者采訪TCL當家人時,正值TCL攜手湯姆遜開展全球彩電業重組大手筆,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顯像管彩電企業。這位企業負責人做大做強彩電業務的決心溢于言表,渴望以此整合資源發揮協同效應。但是,事與愿違,由于湯姆遜優勢主要在日漸落伍的顯像管電視上,再加上跨國整合不力,TCL由此一時壓力山大。如果再往彩電業上游延伸一下,也不乏其例。前些年,安彩欣然接手康寧大批玻殼生產線,打造全球玻殼大王,很快就因為在平板電視時代“撿了垃圾”而沒落。
這些雄心萬丈的行業龍頭屢走麥城,固然有中國企業在朝著國際一流目標邁進征程上反復摸索、不斷試錯的客觀因素,可視為一種成長的代價,但是巨額學費不能白交,其中的經驗教訓仍需認真反思總結,以利再戰。
首先,技術創新能力缺乏。彩電業乃至電子工業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層出不窮,如果不能引領或跟上行業技術發展潮流,指望吃老本、單憑老經驗,再大的企業也會在一輪輪洗牌中被淘汰。面對本世紀初興起的平板電視熱,國際巨頭布局早推進快。而國內一些人士認為顯像管電視具有成本等方面的優勢,尚有市場空間,盲目樂觀繼續做大規模。由于低估了平板顯示技術的先進性和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國內彩電業準備不足錯失時機,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境地。因此,企業需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工作,做好技術儲備和前沿研究,做到登高望遠、走對路子、踩準節奏,避免陷入固步自封、抱殘守缺的誤區。
其次,產業發展戰略眼光不足。技術是產業發展一個核心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轉型升級也要從產業大勢出發,綜合考慮市場、技術、標準、供應鏈等因素,切不可陷入“唯技術論”的誤區。單就技術而言,等離子與液晶電視的這場平板雙雄對決中,前者在顯示效果、動態畫面表現、做大屏幕等方面占優,業界有“外行看液晶、內行看等離子”的說法,這也是長虹執意主攻等離子的原因。但是,無木不成林,由于等離子陣營前期策略過于封閉,加上液晶受益于應用規模大、主推者多、技術進步加快等因素逐漸占據了市場主流,“液晶強、等離子弱”的格局形成,長虹從孤軍冒進再到且戰且退已是勢所必然。四川長虹的公告就表示,近年來,等離子產業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市場規模不斷縮小,前端配套供應鏈資源短缺,等離子屏及模組產品成本上漲壓力巨大,導致虹歐公司虧損嚴重。可見,沒有產業環境、消費潮流的配合,產品技術再好也行之不遠。
第三,科學決策機制待建立。上述提到的企業均為行業龍頭,掌舵者對于業界有著超出常人的理解,有著沖擊世界一流企業的雄心,也有著追趕者強烈的緊迫感和機遇意識。問題是,在產業升級重要關口,尤其是面對某些外國企業以優惠條件拋出的業務,為搶抓“難得機遇”熱血沸騰的同時,是否還該多一些全面冷靜的思考。比如,抉擇時往往看到了相關業務和技術對于進一步做大規模、降低成本等對己現實有利的一面,有意無意忽略了對方拋出的背后隱患、風險等深層不利一面,從而頭腦發熱,決策失當。再往深里說,大企業的決策、重大的企業決策,應是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結果,絕不能變成一個人的決策。其實,在有些重大決策中,企業內外也不乏清醒冷靜的聲音,但是為什么正確的意見沒有最終影響到決策結果呢?這說明,企業建立科學決策機制十分必要,唯有機制完善、集思廣益、多謀善斷,才會盡可能減少戰略出錯的概率。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