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紡織工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新定位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解決民生與美化生活的基礎產業、國際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優勢產業。如何實現其定位?科技創新是實現路徑的重要支撐。這也正是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連續舉辦7年的意義所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落地,實現產業鏈互動融合,引領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日前,以“追光科技·賦能產業”為主題的2020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以下簡稱“峰會”)在福建泉州晉江舉辦。本屆峰會打破以往僅僅現場交流的模式,采用線下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網絡及自身平臺優勢,匯聚了更多的紡織精英企業,打通紡織全產業鏈,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5萬人。
紡織鞋服是晉江最具代表的支柱產業,紡織鞋服兩大千億產業集群,涌現出安踏、利郎、柒牌、七匹狼等行業領軍企業,具備明顯的品牌和市場優勢,先后被授予“中國紡織產業基地”“中國鞋都”“世界茄克之都”等“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晉江市副市長張漢杰表示,希望這一峰會能夠成為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找信息、談合作的重要載體,促成更多紡織科技成果與晉江本土企業合作對接、就地轉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與企業創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表示:“促進科技成果交流與對接,助力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切實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是這一峰會的使命與擔當,在'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布局之際,能讓眾多的行業人士聚集在一起,共商后疫情時代的科技發展趨勢和行業創新之路,意義非凡。我們要發揮集體智慧,積極解決卡脖子的行業難題,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作為此次峰會的重頭戲,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的揭曉將會議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評選具備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參與的項目體現了新型纖維及技術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等終端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了產品性能及附加值;二是項目成果代表了智能制造、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等紡織行業發展方向;三是此次特別設立了“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表彰相關企業在特殊時期緊急攻關,爭分奪秒解決防護服、口罩、消殺產品等防疫物資供應緊缺,生產設備一機難求等難題,為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全球抗疫提供有力支撐。
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獲獎項目為:高強型碳纖維高效制備產業化技術、數字化彩色紡紗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干法反應紡高強高模聚酰亞胺長絲、高強聚酯長絲胎基布產品及成套技術與裝備、國產化裝備智能紡紗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錦綸再生纖維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高品質多功能原液著色聚酰胺纖維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高值化聚酯纖維柔性及綠色智造技術、活性染料低鹽低耗軋染關鍵技術的應用、高品質原液著色聚酯纖維應用技術開發。
“每一個獲獎項目都代表了紡織行業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主辦方表示,未來觀眾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了解獲獎項目及紡織前沿科技,作為一個注重推動創新的平臺,這一峰會也要利用新技術更好地促進產業鏈互動融合。(張倩)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