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我國國產葡萄酒的煩惱與自救


    時間:2014-05-22





      國產葡萄酒行業受進口葡萄酒以及限制“三公消費”等影響,進入了寒冬,自2013年以來國產葡萄酒的產量以及銷量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導致國產葡萄酒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怎樣從根本上改變國產葡萄酒的現狀引人深思。

      2013年,國產葡萄酒行業的產量和銷售額均出現了整體負增長,一些國內的葡萄酒上市企業要么業績下滑,要么利潤縮水,要么領導層人事更替,困境前所未有。業內預計,2014年這一局面難以有根本性改變。

      國產葡萄酒的困局表面看是限制“三公消費”導致的高端產品滯銷問題或產品性價比無法和國際接軌的問題,深層次原因在于體制問題和產業政策問題。

      地權是最大瓶頸

      中國土地制度制約了酒莊酒的發展。因為農民只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而無所有權,同時投資酒莊的企業缺乏長期經營的意愿。而葡萄酒的生產,特別是酒莊酒的生產需要時間積累,進行長期投資。國外一些成功的酒莊,有的已經經營近百年甚至幾百年,有恒產則有恒志。中國農民雖然擁有土地經營權,但是還不能作為股權投資到酒莊里,只有政府有這個權力。因此,地權問題是制約中國葡萄酒發展的最大瓶頸。

      稅收導致成本高企

      在歐盟等葡萄酒發達國家,葡萄酒被視為農副產品,雖然酒莊集農業(種植)、工業(釀造、灌裝)、商業(銷售)功能于一身,卻能夠享受政府給予的農業稅收的優惠政策。但是在中國,酒莊被認為是輕工業,其工業環節和商業環節的稅收較高,農業的優惠稅收政策不能覆蓋葡萄酒生產的全過程,因此造成了成本過高,不能與進口酒相抗衡的結果。想想那些漂洋過海進口到中國的低于1歐元的西班牙酒、意大利酒吧,中國低端酒在現有稅收政策下根本不具有成本優勢。

      逐利資本求短期回報

      有的人投資葡萄酒行業的動機不純,很多抱著短期回本甚至盈利的心態。而在中國葡萄酒釀造行業,老老實實做酒短期根本無法盈利。因此,更多的資本進入了葡萄酒國際貿易領域,這個領域投資回報率要高于在國內自建酒莊,回報周期也短。有的資本進入葡萄酒釀造行業,=根本不是為酒而來,目的在地產。打個比方,要在北京郊區花幾千萬造一個莊園大宅,政府無法批準。但是,如果以建酒莊生產葡萄酒兼帶開展酒莊游名義申請,客觀上能造福一方農民,帶動一方經濟,政府則有可能批準。建酒莊附帶有城堡甚至酒店,不就達成了建莊園大宅的目的嗎?

      葡萄酒是富裕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歐洲歷史上建立酒莊的人往往都是貴族,在自己的領地上建一個酒莊,生產的葡萄酒主要是自己家族消費。在中國當下,建立酒莊也應該抱此心態,應該不求短期回報,建立酒莊釀造的酒自己的朋友圈子就可以消化,對品質有堅持。在這樣的動機下,經過長期積累,或許能產出好酒。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