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茶葉加工產業進入全新時期


    時間:2014-05-21





      據了解,以前加工茶葉全部都是靠手工,10個熟練工人一天最多也就加工20多公斤茶葉。現在我們這兒的扁形茶葉全部用機械來加工,從殺青到理條,再到定形、烘干全部用機械,只需要4個工人一天就可以生產加工扁形茶葉200公斤。近年來,茶葉機械化生產勢在必行,各企業紛紛引進自動化生產線。茶葉加工清潔化、自動化生產取得新成效。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國茶葉加工技術裝備進入全新時期。

      鐵觀音進入“機造時代”

      從誕生之日起,機造茶走的就是大眾路線,它擺脫了對人、對天氣的依賴,實現了鐵觀音的大批量生產,產品價格相較手工茶低廉、親民,更符合大眾的消費水平。

      機造茶能彌補手工茶的不足,但自身也有短板,它難以達到傳統手工藝那種用心打造的境界。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百年代代相傳的手工工藝,才是好茶的靈魂,而茶機械只是茶葉生產的幫手。

      可以這么說,機械制造讓更多普通大眾有機會喝上鐵觀音,手工制造則讓鐵觀音的傳統精髓得以傳承。手工茶讓鐵觀音穩穩當當走到今天,而機造茶則讓鐵觀音在市場上走得更遠。

      機造茶的擴張

      “五一”期間,正值安溪鐵觀音春茶上市,到安溪采購茶葉的客商大幅增加。

      盛世三和茶業的全自動生產線,開足馬力。該生產線是盛世三和去年8月投資近千萬元引進的。

      工人先往進青槽“喂”茶青,茶青經過分青設備進入輸送帶,再被均勻地分散到曬青設備。曬青設備上,每隔幾米都裝有遠紅外裝置、吹風機。

      曬青完成后,茶青被輸送到儲青房進行攤青,充分發酵后進行反復搖青,茶葉就進入到殺青環節。茶葉經電磁和微波殺青后,自動揉捻成型,烘干,成為初制鐵觀音茶。

      “整條全自動生產線實現茶葉原料全程不落地,且僅需5人操縱,節約了80%的人力成本。”盛世三和副總吳曉新介紹,該條生產線能日產1噸烏龍茶,足夠供應盛世三和全國200多家連鎖店。

      國內茶葉加工產業進入全新時期

      此外,該生產線中的自動曬青房,通過遠紅外、熱風等

      技術來模擬晴天,可對茶青進行全天候加工,即便是雨天、多露水等傳統制茶工藝理論認為不宜制作茶葉的天氣,也能生產茶葉。

      不光是盛世三和,智能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已在安溪大中型企業逐步推廣,如八馬茶業、大自然茶業等都已陸續引進,高鼎觀光休閑茶莊園也已計劃安裝。

      大自然茶業高級顧問楊寶榮說,生產線的使用,使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很清潔,而且可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手工茶的品質與制茶師傅息息相關,與之相比,自動化茶葉生產線的產品在顆粒、色澤、口感等質量指數上更為穩定。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型企業和散戶采用的主要是殺青機、包揉機等單一機種,形成半機械半手工的局面。

      茶葉自動化加工設備成趨勢

      傳統茶葉加工均為人工操作,每批茶青至少上、下架各三次,而該設備采用全自動化攤青及上青系統已完全由設備代替人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茶葉的初制生產都依賴于手工采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每一泡好茶的誕生,總是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與心血。據了解,一名制茶師傅每天平均能生產30斤左右的茶,而一條自動化設備全程智能化生產,能夠日產1噸的紅茶,全程操縱只需5個人,可以節約80%的人力成本。

      俗話說,制茶更比種茶難,功夫不到白流汗。現在愿意辛苦制茶的人真是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人愿意收茶、賣茶。在茶行業已經待了十幾年的陳先生感嘆道,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本來就稀缺的人力資源現在更緊張了,很多傳統手工制茶技術也得不到傳承。而自動化生產線的誕生,解決了勞動力匱乏的現狀,無疑是茶業的重大的突破。

      茶葉加工機械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整個茶產業的格局,傳統的分散型茶產業模式逐漸發展為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新型茶產業。茶葉機械的引進和使用為更多茶葉企業的生產和加工帶來了量和質的飛躍。茶葉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穩定和提高品質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推廣茶葉機械化生產正當時。

    來源: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