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小松在近期召開的“2014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表示,過去30年,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化,已經有幾億人口從農村進入了城市,到2020年,我國大概還有一兩億人或更多人進入城市,所以新型城市化道路使得我國的環境壓力、人口壓力和資源壓力非常大。
胡小松表示,過去30年,十幾億人口從吃飽飯、不餓肚子到食物種類逐漸變多,再到對食品的安全和營養需求,中國的食品安全情況越來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差,這是一個科學結論,但中國當前的確還面臨諸多問題。
他表示,其中從人口壓力來看,簡單概括就是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吃飯的人越來越多,高峰時間能達到15億人次。從資源壓力來看,當前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率已經低于2300立方米,這個人均值比沙漠國家以色列還低,人均耕地也很低,小于0.08公頃。從環境壓力來看,近年來酸化問題、石漠化問題、貧瘠化問題、水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而我國的18億畝耕地當中,大約三分之一以上是低產田或者接近低產田,因為有大量的鹽堿地或者貧瘠化耕地。
“去年我國大豆進口超過了6千萬噸,自己生產1千萬噸,預計未來三到五年,依然是1到2千萬噸的缺口。去年,我國的糧食三大作物:玉米、水稻、小麥,都進入了進口階段,此外,我們幾乎所有的農副產品價格都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幾乎所有的”,胡小松說到。
據他介紹,1978年,中國的食品工業產值只有120億美元,用了33年的時間達到了2011年的1.2萬億美元。而2010年美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大約9千億,我國是1萬億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食品工業國。此外,他預計到2015年,我國將新增產值1.2萬億美元達到2.4萬億。2015年到2020年再用五年的時間,中國的食品工業總產值將達到4.8萬億左右,再新增2.4萬億。胡小松表示,“這是一個巨大市場發展和巨大的產業健康發展的問題,所以我們非常擔心中國食品產業的問題”。
而這其中,就包括食品安全的科學問題、創新問題、品質問題,在胡小松看來,這些問題都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去構建,共同努力才能共同維護好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問題。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