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我們在白酒企業中少見不提“環境”的企業家言論,也少見不以“環境”為前提的企業策略。就在最近,我們還看到了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與茅臺董事長袁仁國關于“反腐政策與白酒產業”關系的言論。
其實,對環境的埋怨、依賴乃至強調是有悖于企業經營本質的。陳春花教授在《冬天的作為》里開宗明義地指出:“最終的解決方案和危機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企業本質上就應該做對的事情是什么。”
即便是在如此嚴酷的寒冬季節,白酒行業里依然有企業實現了令人矚目的增長成就。比如牛欄山,在筆者看來,2013年,牛欄山有兩個指標意義巨大:第一,逆勢增長——首度沖破50億元大關,從業績上棲身白酒行業一線陣營;第二,逆勢擴張——北京以外市場增長巨大,首次占據了集團整體業績的近60%,除了在北京臨近的河北、河南、內蒙等市場繼續鞏固壯大之外,在競爭激烈的華東市場也強勢啟動、站穩腳跟,全國布局甚至延伸到了海南。
放眼行業,牛欄山并非個案。湖北白云邊、河北衡水老白干以及東北老村長等都在白酒跌勢中保持著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這些企業取得的業績,對危機中依然存在增長的可能性、為企業有能力脫離環境的壓迫實現獨立的經營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是什么讓他們能“獨善其身”?
或許有人會認為,不受危機影響的企業是極少數,我們也同意——畢竟沒有人可以脫離市場環境談論經營,但是,我們需要更為認真去思考的問題是:當環境無法得到改善和調整時,是什么力量在發揮作用,讓這些企業在蕭條中“獨善其身”?
《冬天的作為》里有這樣四個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認知:
第一點,危機是經營的條件而非借口。當危機成為經營環境時,危機已經是經營的條件而非制約因素。企業要把以危機作為借口的習慣改掉。當危機成為基本條件時,危機就是環境,而對于環境,我們只能面對。
第二點,危機并不都是有害的。比如,當市場環境很好時,企業對自身的要求都普遍放松,人們也會很浮躁。而當危機來臨時,人們開始愿意認真探討解決市場風險,思考回歸顧客價值。回歸消費者在白酒行業作為一種聲音存在了許久,但作為共識,并轉化為行動,進而根植于產業價值觀之中,則是近期的事。因此在《酒業總裁參考》看來,這一點對于這一輪危機中白酒行業來說尤為可貴,并且必將福澤久遠。
第三點和第四點分別是“危機中的增長不是神話”以及“危機中的信念是獲得增長的動力之源”。無論是經濟歷史還是行業歷史中,已有太多的企業用實際業績證明了這一點,如果增長是由內心激發出來的,它就不受危機的影響,不受環境的制約,所以只要領導者能夠激發出增長的信念,并和成員達成共識,增長或許就可以成為必然。
很多人都在說:“正確認識危機。”然而真正能夠正確認識危機的又能有多少人?身處危機中的你又如何確定你對危機的認識是正確的?約翰·肯尼迪從中文里找到靈感,他指出,“危機”一詞在中文是由“危險”和“機會”兩個反義詞構成的,這一定義方式注定了危機的常態屬性。一個人或一個商業機構的命運隨時隨刻都面臨著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風險與機會。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每一秒鐘都在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企業經營的使命就是能夠正確判斷和高效應對這種變化,一旦失去這種能力,那么一切環境變化都是危機。
對于白酒企業而言,在歷經了近十年瘋狂增長之后的急凍期中樹立增長信念的確是一件殊為艱難的任務,一方面要承認前期增長中存在巨大的非理性成分和價值泡沫,另一方面又要堅信增長是可持續的,這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不可理喻的。但具體到企業經營者而言,一個內心強大的領導者知道,無論怎樣,和市場固有的容量相比起來,一個企業所擁有的現實都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它有著巨大的財富攫取空間,當危機到來時,必然有弱者退出自己的領地,這就是強者的增長機會,也是它們的增長邏輯。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