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蘇丹紅、工業明膠……近年來,非法添加物引發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讓不少人談“添”即色變,合法食品添加劑也受到連帶影響,頻頻遭受質疑。那么,食品添加劑到底安不安全?普通市民該怎樣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
滿街食品都在“添”
記者走訪了市區樂天瑪特等幾大超市,發現幾乎所有的包裝食品成分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在蛋糕、牛奶、薯片等食品的說明書上,最長的一欄就是“配料”,即對食品添加劑的列舉。一瓶普通飲料內,含有的添加劑多達10種,一盒餅干的食品添加劑有8種,一根雪糕內的添加劑也有6種之多。
遍布大街小巷的小作坊,在制作熟食、肉制品及面包時,也會使用食品添加劑。“烘焙糕點、面包時,需要添加一定量的著色劑、香料等食品添加劑。”曾經在市區一家西式糕點店打工的李同學透露。
對于這些含在食品中的物質,絕大多數市民表示,他們對這些擁有化學名稱的添加劑并沒有專門“研究”,至于其作用和影響更是無從知曉。市民陳亮對于一大串化學名稱,便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雖然知道糖果、薯片等零食里有添加劑,吃多了可能影響身體健康。但一看配料表,里邊全是羧甲基纖維素鈉、乳酸、黃原膠等陌生的化學名詞,壓根不知道它是什么,只能糊里糊涂地買回去。”相較陳亮的“懵里懵懂”,已經當媽媽的劉冰對食品添加劑顯得有些“誠惶誠恐”,“孩子還沒出生時,我就開始杜絕任何有關食品添加劑的零食。如今女兒三歲了,我也是盡量避免讓她食用薯片、飲料之類添加劑較多的零食,含有防腐劑和色素的零食是堅決不會買的。”
食品加工需要“添”
食品添加劑為何使用如此廣泛?食品加工過程中,它能起到什么作用?江蘇省食品加工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工作人員李西騰一言以概之,“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
李西騰介紹,食品添加劑是在現代食品工業中,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質。“比如很多食品的天然色澤并不好看、味道并不可口,加一點食品添加劑會刺激人的食欲。此外,食品添加劑還有調節營養成分、防止食品變質、提高食品質量等功能。”
“比如做豆腐時,黃豆是原料,鹵水是添加劑。如果不加,豆漿就無法做成豆腐。做冰淇淋時,水、蛋白質、脂肪、糖是原料,乳化劑是添加劑。如果不加,就會出現多種物質不互溶,做出來的冰淇淋油是油、水是水。乳化劑就是讓水和油‘水乳交融’的物質。而醬油如果不用防腐劑,兩天之內就會有霉菌產生。”李西騰舉例說明。
據了解,我國目前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類約2400種,有三大功用,按照規定加入一些抗氧化劑或者防腐劑,能有效避免營養素的損失;加入乳化劑、抗結劑等,能保證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而為滿足一些人群的膳食需求,甜味劑、維生素等添加劑也是必需的。
合乎規范便無害
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會不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對此,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張蘭老師介紹,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對公共健康安全是沒有危害的。之所以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食品添加劑的影子,是因為生產企業非法使用或過量使用造成的。
張蘭介紹,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品種劑量,都是經過科學、嚴格的毒理學實驗安全評價的。“食品添加劑使用前,首先需要通過動物實驗,對急性、慢性等毒性進行評價,然后確定添加劑的最大可接受量;其次,要根據膳食調查,確定添加劑在食品中的允許量。”張蘭表示,一種食品里含有的添加劑種類與總量,只要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等規定,就不會有問題。但如果超范圍或超量使用添加劑,就會產生危害。“比如蘇丹紅,本身是一種化學染色劑,而非食品添加劑,加工食品時若使用,就具有致癌性;一些小作坊在制作熟食、肉制品及面包時,為賺黑心錢,經常肆意使用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劑,或用量超出規定范圍,這也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
合理攝取有選擇
無論是酸甜的糖果、香濃的零食,還是酥脆的餅干、柔軟的蛋糕,生活中許多食品的美妙口感都是食品添加劑的杰作。那么,普通市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些食品添加劑呢?張蘭的建議是:有選擇性地合理攝取。
首先,普通市民要懂一點食品知識,學會看食品配料表。購買食品時,要認清食物原色與本質,提防過白、過艷、過香、過筋道的食品。外表異乎尋常光亮的食品,可能會有問題。其次,一些食品不能過度攝取,如果不加注意,會讓我們身處慢性“毒藥”之中。食品在保存的過程中會對添加劑有“依賴性”,保存的時間越長,“依賴性”就越大。方便面、膨化食品、碳酸飲料、速溶奶茶等一般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最好不要多吃。
來源:中國江蘇網 作者:許海明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