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白酒行業發展:“香型”的價值


    作者:彭亮    時間:2014-03-24





      如今,對于中國白酒行業來說,“香型”已經演變成為一種商業的資源和效益的動力。

      依托“香型”,白酒企業們在講述他們所鐘愛的“酒文化”時,才顯得更加脈絡清晰、引人入勝。

      對于飲者而言,這也是令其歡喜的。聞香識美酒——此事已經融入到精神生活中。

      在影響白酒企業成長的眾多因素中,以國家標準為特征的香型因素已經是十分重要的指標之一了。

      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技術性因素,它是如何擁有了對行業如此深刻的影響力?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白酒的技術創新與技術規范高峰期,是這一切的源頭。當時的國家輕工部,在1957年10月至1958年4月期間,開始從科學規范上整理、繼承中國深厚的釀酒傳統和釀酒文化,并組織制定具有法律意義的白酒行業和衛生標準。

      萬事開頭,似乎總是帶著些混亂的。

      由于當時白酒檢測技術與市場標準遠遠沒有建立成形,白酒企業更多的是“信手標注”——即以企業標準來標注產品規格。瀘香型、汾香型、茅香型……全國各地的香型標注形式各異。

      1952年,白酒進行了建國后第一次全國性評比。

      這次評比不但誕生出首屆“中國四大名酒”,也奠定了中國白酒的濃、清、醬三大基本香型(還有一個“其他香型”,或稱“兼香型”)。

      進入到60年代,白酒標準開始從企業標準走向地方標準,比如當時四川省制定的四川省濃香型白酒技術標準、貴州省制定的醬香型白酒地方標準。

      70年代末的第三屆中國名酒評比,給中國白酒帶來了深遠影響——香型成為白酒能否進入到中國名酒序列的重要指標。中國白酒行業迎來了全國性標準,也迎來了“香型定盤”時代。

      80年代,新、老八大名酒在第四屆中國名酒評比中實現匯合,中國名酒新、老八大名酒交叉形成了著名十大中國名酒。此后,隨著市場發展,中國名酒的陣營陸續擴充至十三大名酒、十七大名酒,最終定格為濃香型白酒占據9席,清香、醬香型白酒各3席,小眾香型鳳香型白酒與董香型白酒各占1席,白酒大香型戰略基本成型。

      發展至今,國家標準白酒香型已經達到了11種之多,而非國標白酒香型也呈現出爆發性增長勢頭,諸如芝麻香型、特香型、馥郁香型、陶香型、陳香型、潤香型、蜜香型、和諧香型等等不一而足,當然,眾多所謂白酒香型中也不乏概念炒作嫌疑。

      白酒香型的市場價值,促使白酒行業的后來者在香型創新上不遺余力。白酒香型的品類價值既創造了品牌高度差異化,也開啟了企業商業藍圖。

      香型的市場價值,來自于香型成功實現了由技術識別走向市場識別、從技術參數走向消費參數。曾有一份對于全國白酒消費者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消費者經過白酒業黃金十年的市場培育,已經能夠對不同香型乃至同一香型的不同區域產品非常好的進行區隔,消費者能夠區別出不同的口感特點與品味價值。舉例而言,消費者甚至于能夠區別出來自貴州茅臺鎮7.5平方公里核心產品醬香型白酒與赤水河畔醬香型白酒的細微口感差異、醬香型白酒不同摘酒期產品不同品級等差異。

      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白酒香型的分布情況主要是:清香型分布在北方地區;醬香型分布在川黔交接地帶;濃香型則是國內分布最為廣泛的白酒香型。

      濃香型成為中國白酒一支獨大的主流香型的歷史并不長。20多年前,白酒市場70%產品仍是清香型白酒,而今濃香型市場份額卻達到了70%。醬香型的市場份額在近五年來已經翻倍達到15%,清香型消費群體已退縮至北方地區。

      中國白酒消費香型的轉換跟消費者口感偏好有很大關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消費者開始追求低度白酒(清香型白酒降度容易使口味寡淡),加之糧食豐產、濃香型白酒企業自身營銷努力等等原因,使得濃香型白酒趁勢崛起。如今,消費者對白酒“綿柔”和“淡雅”等口味的喜好漸漸增多,或許——這又將為其他香型白酒的快速增長帶來機會。


    來源:人民網 彭亮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