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預計今年年內出臺的消息得到相關監管部門的證實。新《食品安全法》將加大推行食品可追溯制度以及質量安全授權人制度。嬰幼兒配方乳粉、乳制品、肉制品、酒類(主要是白酒)等行業將率先推行可追溯制度,然后在全國逐步推開。
在業內人士看來,《食品安全法》 無疑將成為懸在食品領域之上的一把利劍,在提高食品安全門檻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企業犯錯懲罰的力度。食品可追溯制度對食品問題至關重要,但是,如何保證新食品法順利實施,這需要企業配合、以及看政府的執行力度。
小酒企或將成為未來整治重點領域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副司長陳傳意介紹,我國去年啟動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訂,“目前國務院法制辦已討論通過,正在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這部法律今年有望出臺”。
一位酒行業監管部門的人士對記者表示,新《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已經接近尾聲,食藥總局已經在幾個月前就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就質量安全授權人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溝通。
食品行業推行可追溯體系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安安心心食用。據悉,一些大酒企為了檢查酒品的真偽,也已建成追溯體系。而占比整個酒行業90%份額的小酒企,它們或許是未來整治的重點領域。
酒業追溯體系建設重在執行
中國酒業協會副會長、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食藥監總局之前與協會有過溝通,在酒行業內推行追溯體系和安全責任人制度,我們已經挑選了北京紅星和瀘州老窖作為試點企業推行。
宋書玉認為,建立追溯體系從技術上沒有太大難題,如何做到共治是政府部門和企業應該考慮的事情。“國內幾大職能部門必須做到信息共享,有了信息共享,在監管過程中才能對各個環節作出適當的調整,只有共治,才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白酒行業建立追溯體系存在一定的難度。“白酒業中,因釀造工藝不同,所用原料也不盡相同。追溯基酒還是散酒?散酒如何追溯,這些問題不明確,很難實現酒業產品可追溯”。這為新食品法的順利實施增加了難題。
新食品安全法將加速行業洗牌
白酒行業的調整已一年有余,行業洗牌是大勢所趨。但是白酒行業防御性和自我調節能力強的屬性,短期內讓行業出現大的洗牌尚有難度,不過,新《食品安全法》規定白酒業建立追溯體系,對多數企業來說是一種挑戰。
業內人士表示,白酒業的洗牌會因國家加大食品安全體系建設而提速。資深白酒專家肖竹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食品安全法》會加速一批中小型食品企業和小酒廠退出歷史舞臺,也有可能加速行業的兼并和重組。另外,有關白酒行業的一些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都是幾十年以前制定的,標準缺失或國家標準不健全,國家有關法律條文缺位也是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一些要素。
肖竹青認為,目前國家強制推行質量可追溯體系對大中企業影響不大,但是對一些小型企業影響巨大,而且目前食品安全隱患,也集中存在于中小型食品企業和小型酒廠。食品安全授權人應該就是企業法人,否則難以對企業食品安全擔負起責任。
宋書玉也贊同上述說法,新食品法實施必將加速白酒業的洗牌,而只有在完善相關標準和法規的情況下,政府相關部門出重拳治理,才能讓不規范的小酒企退出市場。
魯酒企業追溯體系建設有待進步
那么,魯酒企業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進展如何呢?記者采訪了山東糖酒副食品商會會長薛劍銳。薛劍銳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05年在廣東舉辦的全國酒業大會上,就提出全國酒類流通管理條例,重點建設酒類流通溯源機制。并且,國家商務部《酒類流通管理辦法》也作出相關規定,酒類流通實行《酒類流通隨附單》(簡稱《隨附單》)制度。《隨附單》即酒類批發企業(含酒類生產企業)在批發酒類商品時必須填寫的表明該批酒類商品來源、去向、品名、數量等內容的單據,可詳細記錄酒類商品流通信息,附隨于酒類流通的全過程,單隨貨走,單貨相符,是酒類商品的身份證。《隨附單》由商務部統一制定,各省酒類監督管理部門實施。景芝和張裕是全國酒類追溯體系建設在山東省的兩個試點,已實行兩年有余。追溯體系的建設和《隨附單》制度的實施,促進了魯酒企業在安全體系建設方面的提高,消費者也可根據《隨附單》對產品進行溯源,很大程度上維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從全省范圍來說,追溯體系建設仍不甚完善。
記者了解到,山東聊城、菏澤等市,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已走到前列,但包括濟南在內的其他地市仍有待進步。《隨附單》制度的實施,需要各部門相互溝通協調,并建立專門的執法監察隊伍去督促實施,但由于目前尚無此方面的硬性規定,導致了執行方面的不足。新《食品安全法》的制定及實施,將會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從源頭上給予消費者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