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什么都看成形式主義,中央出臺限制三公消費政策時很多酒企業還僥幸地認為是走形式,如今怎么樣?
酒行業所面臨的問題更多的是很多酒廠缺乏對國家層面產業政策的研判以及對法律法規的敬畏,長期習慣于“不在乎”,我行我素。
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商務部關于“十二五”期間加強酒類流通管理的指導意見,酒行業有多少人對這兩個政策有所研究和了解?國家政策是一個行業的導向違背這個去盲目發展肯定會遭遇到危機。低頭走路,不抬頭看天,哪塊云彩有雨怎么會知道呢?
不止是中小酒廠,酒類流通企業更將有大批經銷商會轉向買斷商也會有大批倒掉或轉向。
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衰和淘汰都不是偶然的,如果把我前面發的幾個國家層面的政策(這些政策華夏酒報早就全文公開發過)仔細研讀,大家會發現,如果企業按照這些政策及時去調整自己的發展脈絡,就會適應現在甚至適應未來的發展環境,危中見機就是這些能很好研究和掌握政策的企業。
任何生意,都離不開大背景。中國有中國的背書。國外有國外的規矩。正如趙哥說的,現在普遍存在的輿論和企業家心態是趨利心理。尤其是對國情以及政策。只看到國內政策對自己的打壓面,沒有去研究有利面。而參照國外的管理的時候,又只看到國外對產業的保護面,而不多去研究國外政府和協會的管制面。任何產業都是一個全盤思路的過程。從生產、銷售到財務到人員。但是,目前大多都還在發揚生存法則,認為活著比一切都大。而作為產品的屬性來說,中小酒企的發展出路還在于企業家自身對自身實力的研判以及細節的完善。就如一臺車,以目前的技術,提高車速不難,難的是如何在200公里每小時的時速下,又快又穩的把車剎住。酒行業搭著通脹的這些年走上了高速路,一路都是加油,現在遇到剎車的時候,企業是急剎還是點剎還是繼續加油。無非還是看企業主自身。個人認為酒企依舊是一個長青行業,先盤整好的,在下一輪波段上揚的時候,會跑得更快。
酒行業中小酒企業的社會貢獻率在國家看來并不大甚至可以說很小。
在行業發展的規律下和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下,有部分企業是以政務消費為主體的,淘汰是必然的。
很多酒廠出來的價格是很低的,但是由于包裝口感等方面的原因,被推高了,很多酒廠都沒有能力去運營市場,但是經銷商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這些經銷商推高了酒的價格。
關鍵是政策變化太快,中小企業沒法去研究和跟上政策。每次調控死的都是中小企業,央企之類不但不影響,還乘勢擠壓中小企業,而這邊又說中小企業很重要,是就業的主要渠道(70%)、稅收的重要來源(60%以上)等等。
酒企非常有必要對政策研究與了解。某酒廠負責人2012年7月份來重慶組建我現在負責的這個項目,我首先做的工作不是急于去開發規劃產品,而是認真研究政策,如是我在張德江離開重慶之前為公司申請了一筆政府支持費用。
一個企業的發展他需要有好的產品,清晰的產品定位,給企業帶來盈利且適合企業現階段生存與發展的營銷模式,更重要的是需要適時關注國家政策而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
小酒廠為何能預定遭遇生死劫,因小酒廠最缺系統性規劃。這與我國小酒廠老板不懂企業經營管理還是有直接關系,大多數小酒廠老板都是先懂生產技術后嘗試性與摸索中管理市場營銷。忽視了產品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生產與開發產品。
一個企業的發展他需要有好的產品,清晰的產品定位,給企業帶來盈利且適合企業現階段生存與發展的營銷模式,更重要的是需要適時關注國家政策而調整企業的經營方向。
小酒廠為何能預定遭遇生死劫,因小酒廠最缺系統性規劃。這與我國小酒廠老板不懂企業經營管理還是有直接關系,大多數小酒廠老板都是先懂生產技術后嘗試性與摸索中管理市場營銷。忽視了產品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生產與開發產品。
從供應產業鏈到成品品牌推廣,又一輪游戲開始了
白酒是屬于國家限制性產業,是“爹不疼娘不愛”我們自己找尋活著方式的產業。
中小酒企業中貴州、四川相比其他省份來講,生存難度較大,而其他省份的中小企業調整得當,依然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對于貴州的中小酒企業而言,醬香型酒生產周期長,對資金占用和需求較大,市場范圍較窄,品牌認知高度集中,中小企業生存難度較大。四川的中小酒企業,多為原酒,隨著國家進一步對白酒固態法、液態法、固液法的整頓和標簽標注要求,未來各區域酒廠采購原酒的數量會有較大幅度下降,因此這些中小企業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從供應產業鏈到成品品牌推廣,又一輪游戲開始了。
最近幾年,黃淮名酒帶基本上完成了產能基地建設,對產業鏈上游原酒供應依賴性大幅度降低了。白酒企業將出現一輪深刻的文化細分,這本身就可以創造很多白酒細分市場。靠供應產業鏈上游為本的中小酒企會陷入一個漩渦。
但愿其他行業能轉移一下公眾和媒體的注意力,讓白酒行業找個角落舔舐幾下傷口。
死,是為了重生。白酒行業不是房地產,不是支柱產業,所以國家不會過度的扶持。
小酒企出路上何在?
茅臺鎮的酒企要從生產導向型轉為品牌導向性,本整合不是壞事。
行業調整,有衰敗就會有興盛,一浪掩過一浪,倒閉一批肯定會再生一批,這是繁衍法則。遇到生死劫的小酒廠只要不圖大、先立住、再站高,就會有自己的藍天。
每個行業就像中國老話說的一樣,就像很多人往一條船上擠一樣的道理最終船受不了,蘿卜快了不洗泥,什么都不顧,只顧眼前利益最終就會出現此的現象。
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生存之道,適應是根本,是建立在規模、品牌、定位、營銷能力和可控的社會資源之上的多元素的整合期,多借鑒德國的啤酒發展模式。
過去是體制下的營銷,體制丟失,惟一剩下的只是真正做營銷留下的品牌
我覺得小酒企走個性化,堅持自己的特色,以品質為主,不是求量。中小酒企沒有品牌,大多為生產工廠。
從微觀角度看,小酒廠的倒閉必然會影響當地的諸多經濟指標,應該說不過是產前的陣痛,能夠積極調整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方向的,生產上不弄虛作假的,營銷上有獨特方式的,文化上有自己內涵的小酒廠還是有很好的生存空間。
對小酒廠的本質回歸應該是尊重專業的企業經營管理“企業需要營銷先行,產品生產隨后”原則,而不是一味價格低到親民才算定論的“回歸”。
中小酒企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還是有,只是不再像黃金十年那樣活的滋潤,我一直在看國內的經濟走勢,看眾多行業的調整,從層面上來看,酒水行業泡沫嚴重,產能過剩,價格虛高,但是酒水行業又區別于能源、鋼鐵等行業,是因為酒水行業受眾面積廣泛,需求條件不同,所以不會像其他行業那樣痛的徹底,中小酒企要想在這次經濟浪潮中生存,真正要做的就是本質回歸。
小酒廠在想大酒廠的利潤,想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必然會把胃撐破。
尤其是所謂的賴茅系列品牌,有的是打擦邊球的,泛濫成災。到鄭州去看看,遍地開花的賴茅,到東北去看看,也是漫山遍野的賴茅。百分之99都是茅臺鎮的小酒廠罐裝的。
其實我們群里就有很多中小酒企業主或者操盤手,大家其實都意識到了行業的現狀,其實我們面臨的真正難關不是經濟不是消費者更不是政府,而是行業內部的競爭。
個人觀點,行業在發展,經濟在發展,一句笑話,是人文發展到了一個高度,企業和商品只是人文發展的附加值,如何讓自己更有價值,跟得上發展,這就是我們要考慮的生存之道,經濟調整也好,經濟衰敗也好,這都屬于我們不可控的大環境,我們只需要像古生物一樣,如何從浩瀚的大海轉移到狹窄的陸地上生存,適應生存才是王道。
太多的中小企業主現在做的事是在賣酒而已,而不是企業經營。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我看來,這次行業調整也許是一些有想法的企業借勢上升的機會。我恰恰覺得這是從大哥手里分一杯羹的好時候。
老話說的好,船小好調頭,小酒企不一定遭遇滅頂之災,只有那種不顧及品質和盲目求大的酒企才會真真遇到陣痛。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先生存下來才是王道,先解決的是經營關,管理可以慢慢升級。
中小型企業要以資源整合、行業發展的趨勢的眼光看待自己企業的發展。
資源不是生下來就帶來的,資源是在一定的環境和位置后所積攢下來的。
對于我來說,也許14年我的選擇就是中小酒企,生有生的路,我相信。
基礎好,領導有思想,敢干,有一個能力和執行力好的團隊,對于中小酒企來說,絕對是個機會。
為什么說中小企業目前遭遇生死劫,相比大企業來說,對于行業改革來說的。中小企有自己的模式,市場,人才與思路,挺過這兩年,未來一樣活的滋潤,這是中國酒文化確定的。
茅臺鎮的小廠,以前的日子過得太好了,現在的形勢對很多企業是災難,但個別企業也是機會。一提品牌,就感覺是扯淡既不想和茅臺爭做什么品牌,因為那些小廠一直給中糧中石化修正藥業等企業灌裝的而這些訂單少了所以就疼。貸款、逆勢、彎道超車、創造奇跡的都是死的最快最慘的。而大部分小企業還是有積累的主要是舍不舍得把裝入口袋的錢再拿出來經營企業的問題。為什么幾個老板家里有錢卻抵押工廠去貸款呢。還是信心問題。比如黔水坊,老板把所有錢都投入到工廠建設上了沒有錢養銷售人員然后就是參加展會給錢就賣都是裸價。他遲早會遇到挫折的。不過我看到一些作低檔酒的企業也受到一點影響但影響不大生存無憂。我覺得如果有公司調研也許會有數據:是不是白酒的消費文化在逐漸的弱化弱化程度如何。以往東北雙城地區的白酒企業這時候貨都發不出去今年卻還沒完全進入最大化的生產,原來去酒店冬天都喝白酒最近去酒店發現喝啤酒的多了起來。感覺到了一點趨勢最近去一些酒店做調研發現大批民工在酒店喝啤酒這在我以前還是很少看見的。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