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建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過程監管機制、社會共治制度和可追溯體系,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國家對食品監管屢出重拳的當下,這些年我國的食品安全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有問題不能忽視。除了監管不力等因素之外,食品監管標準漏洞還較多。
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只涉及62種化學污染物,而聯合國糧農組織已公布了相關限制標準2522項。對于生鮮奶,我國標準規定每毫升細菌含量不得超過200萬個,但歐盟等地區的規定為20萬個。這些年,我們的食品標準一直未能隨著社會發展態勢而進行提升和提高,比如近年來接連出現一些跨國公司的產品在海外被發現存在安全隱患,但跨國公司隨后都聲明其在華產品“安全”、符合中國標準,因為我們的安全標準相對低。
《標準化法實施條例》明確規定:標準實施后,制定標準的部門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時進行復審。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五年。也就是說,食品安全標準是“活”的。而我們的不少食品安全標準卻能保持二三十年不變。
如果將食品監管比作一個篩子的話,我們的這個篩子,網眼太大,很多“問題食品”都被監管者“篩”下去了,所以,才總是出現“舌尖上的不安全”。食品問題,光批評監管者是不夠的,更要堵上這個“標準太低、門檻太低”的漏洞。
據悉,我國出口食品的合格率一直很高。為什么出口食品就安全了呢?因為國外的食品安全標準非常苛刻。發達國家的食品標準往往處于“動態”更新中,政府監管部門、第三方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有較好的聯動機制,一旦發現了不良態勢,食品標準馬上進行更新。這些高標準,迫使中國食品企業不得不入鄉隨俗,提高食品安全系數,用精益求精的心態對待安全生產。
因此,應該早日修改“內外有別”的食品安全標準,對標準進行大換血,讓國家標準向國際標準看齊,正如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祐康集團董事長戴天榮所言,“加快清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并盡快發布實施,早日建立科學、統一、權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既要補漏,更應從嚴,破除部門利益,“舌尖上的安全”就有望得到真正落實。
來源:大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