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基因:不可小視更不能小視的大問題


    作者:文素娟 許雪媛    時間:2014-03-11





      近日,崔永元赴美考察轉基因問題歸來,推出時長69分鐘的紀錄片,轉基因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崔永元與方舟子的論戰也被再次翻出,網絡上爭議之聲不斷,“挺轉派”與“反轉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這里讓我們不妨回顧一下,追根溯源,看看當初為何要研究轉基因? 

      人類為什么要研究轉基因? 

      1830年,世界人口僅有10億,1930達到了20億,僅僅57年后的1987年則達到了50億。而據預測,2054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0億。為了養活迅速增加的人口,我們必須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而在我國,形勢則更加嚴峻。我國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面積的不到百分之十,卻要養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今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另一方面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對糧食生產發展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的糧食供需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近年來我國糧食進口數量都在增加,估計2013年進口糧食數量達9000萬噸以上,我國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90%一下。在此背景下,我們認為,對我們國家來說,能否提高糧食產量根本就是一個“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人們自文明之初便不斷對糧食作物進行改良。目前主要的改良方式有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轉基因等。其中,雜交育種是將性狀良好的親本雜交,通過基因重組產生新的基因型,以期得到匯聚雙方優良性狀的品種,這種方法優點是可以將兩個或多個優良性狀集中到一起,缺點是育種周期長,過程復雜,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頂著烈日在稻田里大海撈針般地尋覓,在歷經兩年前后共檢查了4個常規水稻品種的14000多個稻穗后,才找到了育種所需的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誘變育種則是通過物理化學因素誘導植物發生基因上的改變,在大量的變異中找出符合人類期望的性狀,其缺點是突變方向難以控制,往往會對作物的基因造成非期望的損害;基因工程育種則是將具有特定功能的DNA片段提取出來,有目的地轉入到植物細胞中并繁殖細胞,進而得到具有目的性狀的良好植株。例如將昆蟲中的抗凍蛋白基因轉入到棉花中,得到能夠抵御低溫凍害的棉花品種。基因工程育種與已經發展使用很長一段時間的誘變育種相比,雖然都是通過某些手段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變,但相比于其他作物改良方式,基因工程育種無疑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安全性。 

      轉基因產品到底是不是安全? 

      “和傳統育種作物相比,轉基因作物并不更有害”。這是崔永元提供的紀錄片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麥格勞林教授的表述,這也是一種嚴謹科學的看法。從原理上來說,基因工程育種與誘變育種同樣是對作物的基因發生了改變,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們只能保證兩種育種方法與天然產品的實質性等同,而無法保證所謂的零風險。在食品生產上也不可能存在所謂零風險。崔永元的紀錄片里提到,“我們應當以最脆弱的樣本作為基準……”然而,首先,并不存在對轉基因食品特別敏感的人群;其次,全世界每年都有一定數目的人群死于花生過敏等過敏反應,但我們并不能以這些人作為“最脆弱樣本”來判斷花生是一種不安全的食品。 

      在評價一種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時,要經過營養學、毒理學、過敏評價、非期望效應評價等等一系列的安全性評價。未通過的產品將不會生產或流入市場。我國目前已經頒布過10余項法規條例等對轉基因作物及食品的安全評價管理、進出口管理進行規范。 

      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分為自愿標識及強制標識兩大類。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以及中國的香港特區對轉基因產品實行自愿標識制度,而歐盟和中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大多采用嚴格的強制標識制度。其中我國是采用定性標識的唯一國家,也是標識要求最嚴格的國家。即只要原料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就必須標識。在企業遵守標識制度,各有關部門也能嚴加管理的基礎上,消費者的知情權及自由選擇權能夠得到保障。然而我們也要考慮到的是,定性標識對轉基因成分的檢測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在成分過低時很難檢測出產品是否含有轉基因成分。 

      中國偷種轉基因作物的證據何在? 

      崔永元說,中國是全世界轉基因濫種最嚴重的地方,“很多省市都有這個現象,廣西、湖南、湖北、吉林等地都有。”他曾表示,完全可以為此話負責,但并沒有向媒體出示證據。 

      目前,轉基因作物從實驗室進入試驗田,再從試驗田進入到商業生產的流程,無不需要經過嚴格的測評審批,整個過程甚至需要花上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我國批準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并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準商業化種植。究竟我國是否存在偷種轉基因作物的現象?這恐怕是需要用證據來說話的。 

      轉基因是一項科學技術,但轉基因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問題。 21世紀被稱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時代,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停滯不前,放棄對于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將會在科技的競爭上遠遠落于人后。然而食品安全問題不可小視,不敢小視,更不能小視。從田間到市場,從市場到餐桌,我們必須為消費者的安全負責。 


    來源:中國經濟網 文素娟 許雪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