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二批乳企產品推薦名單的落地,進入“國家隊”的企業們均雄心勃勃地表態稱將把嬰幼兒乳粉作為未來的主攻業務,國內一乳企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在奶源緊缺的情況下,將奶源優先供給嬰幼兒配方乳粉。然而,雖然企業們聲稱要多建奶源保證供應,但在業界看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短期內,加碼嬰幼兒乳粉的企業或將削減液態奶業務,而這部分騰出來的市場,很可能引來其他乳企及早已躍躍欲試的國際品牌搶食。
國外乳粉品牌
強勢搶占中國市場
雖然奶源緊缺,但國內各大乳業巨頭紛紛喊出加碼嬰幼兒乳粉的號子,甚至有企業坦言,將奶源優先供給嬰幼兒乳粉。一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奶源有限的情況下,乳企們的液態奶業務難逃被縮減的命運。
而與此同時,一些國內品牌的后起之秀及諸多國際乳液品牌卻在強勢發力液態奶。日前,北京商報記者在北三環一超市看到,曾經由“蒙牛、伊利、光明、三元”形成的“四足鼎立”局面已被打破,蒙牛、伊利、光明都沒有貨,銷售人員稱,“已經斷貨三四天,由于商家壓貨,節前可能也不會有貨”。在貨架較為顯眼的地方,現代牧業、圣牧等品牌的液態奶幾乎盤踞了“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國際品牌則更是兇猛。一家樂福內,進口牛奶也隨著中國春節的臨近,入鄉隨俗地搞起了促銷。來自法國的百吉福脫脂純牛奶一升裝售價14.8元,而兩天前的標價卻是22元。“兩三天的促銷活動,一天能賣出五六十盒。”促銷員表示。一消費者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國外品牌,主要是認為食品安全更加有保障。據觀察,目前該超市已經引進來自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等十余個國家的鮮牛奶和酸奶產品20余款。
記者在華聯超市安貞店內看到,在常溫液態奶貨架上國外純進口品牌有10種之多。并且已經有自己的獨立貨架售賣,鋪貨面積大有與國產液態奶一決高下的態勢。具體品牌包括德國的德亞、甘蒂牧場、谷德堡,新西蘭的紐麥福,法國的蘭特、吉福,澳大利亞的德運、哈維以及美國絲樂克牌香草味牛奶、韓國的壽爾咖啡牛奶和賓格瑞草莓牛奶飲料等花式口味牛奶。
酸奶外來品牌主要有德國的瑞德和瑞士的艾美牌發酵乳。
巴氏殺菌奶產品由于保質期只有21天左右,儲藏難度大,原裝進口品牌不適宜做這一品類,因此目前新進入者大多為國產品牌,例如和潤、延世牧場、新希望、現代牧業和娃哈哈的香蕉牛奶等。
與超市相比,電子商務平臺上的進口牛奶已成為牛奶專區的“紅人”。1號店相關工作人員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1號店自2011年4月自營進口牛奶銷售業務,當時僅有一個品牌的3種產品,1個月僅有1個集裝箱的銷量,而如今,1號店出售來自29個國家70多個品牌的300多種液態奶產品。每天的銷量可以達到7個集裝箱。
此外,記者從日本明治乳業官網看到,該公司于去年宣布將真愛系列奶粉暫時退出中國市場,轉而加碼低溫牛奶和酸奶的業務。
國際巨頭
對高端市場沖擊較大
與國際大牌扎堆進入中國市場不同的是,紛紛轉型做嬰幼兒乳粉的中國乳業巨頭,眼下必須要面臨的是奶源的不足問題。光明乳業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液態奶業務會按照原先的戰略計劃去供應。完達山方面表示,針對液態奶和乳粉的未來安排,該公司會根據市場需要調整自己的生產線。
一行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雖然企業稱,只要持續做好奶源基地的建設、奶牛的補充引進,奶源缺口問題即可陸續得到緩解與解決,但擴建奶源并不容易立即產生緩解效果,短期內,企業還要面臨奶源是主攻乳粉還是液態奶的抉擇。“而從企業的目前態度看,液態奶業務還是存在著被縮減的可能。”
很顯然,這無疑為其他企業搶占市場份額創造了條件。而國際品牌憑借著其安全信譽較高的優勢很可能搶占到一定市場份額,尤其是一些高端奶市場。“隨著食品安全愈發受到重視,進口液態奶,尤其是中高端液態奶進入中國市場的份額會越來越大。”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如此預測稱。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外品牌為適應中國市場推出低價產品,沖擊力可能更大”。
然而,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認為,由于保質期、價格等原因,國內液態奶品牌的競爭力要優于進口品牌,尤其是巴氏奶和酸奶領域,因為兩者保質期更短,外資品牌暫時能形成的沖擊較小。
液態奶
原有格局恐生變
據了解,在行業整治的背景下,為提振國內乳企信心的“國家隊”也逐步形成。去年9月28日,在第一批國產嬰幼兒乳粉新品推介會上,包括伊利、蒙牛雅士利、飛鶴等6家企業入選,被業界稱為第一批乳粉企業“國家隊”。四個月后,第二批乳企產品推薦名單發布,其中包括三元的喜能寶和愛力優嬰幼配方粉、浙江貝因美的冠軍寶貝系列嬰幼配方粉等。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高級乳業研究員宋亮認為,各大乳企加碼嬰幼兒乳粉是大趨勢,在奶源緊缺問題上,企業需要自行進行結構調整。
然而,奶源緊缺依然是現實。據記者觀察,奶源緊張問題在去年愈演愈烈。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奶源缺口達到430萬噸。有分析稱,自然條件和疫情等因素造成奶牛減產,奶農養殖戶利潤被壓縮,導致奶農的積極性大幅下降,造成目前國內奶源供需嚴重失衡。業內人士預計,奶源短缺要到2015年才會有所緩解,但隨著消費需求增長,奶源緊張是長期要面對的問題。
所以,另有業內專家認為,就在各大乳企在乳粉業務上雄心勃勃之時,如果他們的液態奶市場份額被其他企業趁機奪走,其原有市場地位將被撼動,曾經的“多足鼎立”格局可能會不復存在。
來源:北京商報 馬駿昊 趙秀靜 金曉巖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