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如何增強國際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


    時間:2014-01-24





      □ 我國已成為糧食進口大國,但沒有建立起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市場的戰略機制

      □ 要掌握糧食貿易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就要實行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戰略,企業可以通過市場方式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全球糧價的沖擊

      □ 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爭取更多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每年進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貿易總量的60%。按照一般的供求理論,大豆的價格應該由“中國需求”來決定。實際情況是,大豆價格中國說了不算,而是由大豆供給方來決定。我國大豆產業不得不隨國際市場起舞。

      隨著糧食進口的持續增長,我國對國際糧食市場的依賴性逐漸增長。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糧食進口大國,但是還沒有形成糧食進口的國際地位,仍然沒有建立起有效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市場的戰略機制,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缺少話語權和定價權,只能作為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

      增強國際市場的話語權,首先要開拓多元化進口渠道。我國大宗資源性農產品進口既沒有穩定的渠道,也沒有形成全球供應鏈。目前我國進口農產品在全球呈現明顯的區域分布,進口的農產品主要品種基本上來自少數農業發達國家,如從美國進口玉米、大豆、棉花,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從加拿大進口小麥、油菜籽。進口來源國相對單一,容易受制于出口國政策變化和產量變化。要掌握糧食貿易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就要實行多元化的糧食進口戰略,可以通過市場方式避免國內糧食市場受到全球糧價的沖擊。

      要充分利用期貨市場平臺,規避國際市場風險。近年來我國期貨市場發展很快,推出很多農產品期貨品種,為國內企業打造了參與國際市場的平臺。但是國內期貨市場與國際市場還沒有完全接軌,國內企業只能隨行就市,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價格。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的風險規避功能,爭取更多的國際市場話語權。

      要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在競爭中要提高話語權。現在四大國際糧商美國阿丹米、邦吉、嘉吉和法國路易達孚,控制著國際谷物交易市場80%的份額,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我國要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就要走出去,不是走出去做農民,而是走出去做國際糧商,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進行全球化布局,在與國際大糧商的同臺競爭中不斷提升競爭能力。

      要善于利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國家糧食貿易。國際貿易救濟措施是指在國際貿易領域或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世界貿易組織允許成員方在進口產品傾銷、補貼和過量進口給國內產業造成不同程度損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保護國內產業不受損害。我國也可以合理運用國際通行的規則發展和保護本國的糧食貿易。不過,國際貿易救濟措施經常被指責為貿易保護主義,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一定要慎重。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最根本的途徑是加大農業投入,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目前一些國家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價格低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外有著很高的農業補貼,據了解,美國農民收入40%來自農業補貼,而中國僅為4%。我們要在世界貿易組織通行規則下,提高農業補貼水平,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激發糧食生產的內生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