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調整到現在,終于有了觸底的征兆。所謂量為價先,炒股的都知道,在下行通道中,僅僅利空出盡還不行,一定要有量的放大,才能判斷到達底部。然而,到達底部,并不意味著會馬上反彈,一般來說,整個行業會“震蕩調整”一段時間。而這“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三年。在我看來,這正是白酒抓住機遇,深化市場的機遇期……元旦前后,各地私人購買茅臺、五糧液等名酒的現象逐漸多了起來,原因也大同小異——價格便宜了。
“總算有點旺季的感覺了!”北京、鄭州、成都、合肥等地的部分名酒商們甚至有了這樣的感嘆。雖然目前的價格還處于低位,沒有反彈的跡象,但好歹有貨開始在往外出了。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
白酒行業調整到現在,終于有了觸底的征兆。所謂量為價先,炒股的都知道,在下行通道中,僅僅利空出盡還不行,一定要有量的放大,才能判斷到達底部。然而,到達底部,并不意味著會馬上反彈,一般來說,整個行業會“震蕩調整”一段時間。而這“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三年。
在我看來,這正是白酒抓住機遇,深化市場的機遇期。白酒行業有這樣一個規律:行業興,則行政干涉多,企業難有突破;行業衰,則行政意志少,企業易變革。
白酒行業市場化變革相對較早,但卻并不徹底。在1988年,很多行業都還在受到國家和市場雙重影響之時,白酒的價格雙軌制就已經被打破,行業被完全推入市場,堪稱最早一批入市的行業。
但到了后來,因為白酒企業利稅增長迅速,“當好縣長,辦好酒廠”,很多地方政府又中止了白酒市場化的進程,形成了白酒“頭在體制內,尾在市場中”的奇異景象。上游生產環節部分市場化,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依然是國有企業,或者國資控股;但在下游商貿流通、零售服務等環節則已經完全市場化。
這種結構,形成了白酒行業的獨有性質。一方面,政府對于龍頭企業的行政意志,讓行業具有較強的行政管制色彩;另一方面,這些行政干涉下的經營措施,又必須要放到市場上去,接受競爭的檢驗。能夠單獨根據市場需求作出經營決策的企業家很少,大多數白酒企業家都是夾在市場和政府之間,做傳聲筒。對這些白酒企業家而言,最重要的能力不只是把握市場、創新產品和管理企業,更重要的是找到市場需求與行政長官訴求的結合點,同時把行政長官的意志翻譯成為符合市場的措施。從價格到產品,從經營目標到市場操作,到處都是長官意志。
這也形成了白酒行業的主要矛盾,行政干涉與市場化的矛盾,形成白酒行業進入調整的主要原因。行業發展越好,越被重視,被干涉的程度越深,企業行為越偏離市場,直至企業偏離市場的行為逐漸被市場排斥,行業進入大面積調整,而這種調整反而成為白酒行業的一次深化市場進程,進行市場化變革的良機。
上一輪調整,在行業最低谷的時候,白酒企業找到了其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地方,從其企業治理結構、組織結構到產品線,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整,走出了低谷。這一輪調整也將觸底,白酒經銷商們、企業們,又將如何抓住調整契機,推動市場化進程呢?我們有哪些行為不夠市場化,甚至反市場化呢?
在去年8月份,《中國酒業報導》出版人李強在貴陽拜訪了季克良先生。季老說了一段話,發人深省。他說,白酒的價格問題,實際上不是市場經濟的問題,也不是營銷概念、營銷方式的問題,而是性價比,是酒的質量、功能和工藝是否符合價格的問題。我們白酒過去太沒有把消費者當回事了。
季老鄭重地說:“消費者是企業深層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