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從來就不缺少新聞,尤其在目前整個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
對于中國的白酒行業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2014年是白酒行業發展非常關鍵的一年。十年的黃金發展期已經過去,由于產能的持續擴張、利潤的嚴重透支,一度“牛氣沖天”的白酒行業將迎來深度調整期。一大批中小企業將不可避免地倒閉,大中型企業也將面臨更嚴重的困難,整個白酒行業的商業生態也會重新構建。
產能過剩集中爆發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茅臺鎮近三分之一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滄州一家酒廠求被收購、五糧液公司拍賣公車等一系列關于白酒行業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將整個行業產能過剩背后的深層矛盾暴露出來。
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白酒行業發展經歷了十年的“黃金時代”。2013年初,行業問題逐漸凸顯,到2014年,行業發展將進入拐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白酒行業產能規劃明顯冒進,品牌企業產能擴張速度過快,到2014年產能集中釋放后,白酒行業過剩局面難以避免,特別是中高端白酒產能過剩壓力尤大。受此影響,白酒企業不僅產量增速下滑,收入和利潤增速將放緩。
實際上,我國白酒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一直存在,但在高利潤的掩蓋下,始終沒有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
根據《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全國白酒總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比“十一五”末增長8%,年均增長1.5%;銷售收入達430億元,比“十一五”末增長60%,年均增長10%。
但在“十二五”第二年的2011年,我國白酒產量就已達1025.6萬千升,同比增長30.70 %,遠遠超過了“十二五”整個期間的產能規劃。
如此驚人的產能擴張此前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對白酒行業未來產能過剩的擔憂。
有經濟學家在2012年就曾算了一筆賬:白酒行業至少有30%的產能過剩,如果每年產能下降1%,需要20多年才能消化目前盲目擴張帶來的后果,產能過剩將是未來一段時間不可回避的難題。
而這一問題,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費的背景下,更是日益凸顯出來,并引發了白酒行業一系列潛在問題的提前出現,白酒暴利的時代也隨之結束。
為求政績地方推波助瀾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稱,推動白酒產能過剩的三大因素分別是企業雄心、政府干預、資本“加油”。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經濟指標、稅收、就業增長等壓力從根本上推動了酒企的增資和擴張,為產能過剩的出現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公開數據顯示,以醬香型白酒來說,“十一五”末貴州省白酒產能為16萬千升,到“十二五”末要達到80萬千升,其中醬香型白酒占90%,達到70 萬千升;四川省提出到“十二五”末,醬香型白酒產能要達到9萬千升至10萬千升;據統計,全國各地“十一五”末醬香型白酒產能約30萬千升,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將達到90萬千升到100萬千升。
四川提出白酒的發展戰略路徑為“推動中國白酒金三角共同發展”,力爭川酒2015年實現2500億元產值。而2010年全國白酒銷售收入僅2700億元。在貴州,地方政府繪就了“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的美好藍圖:新增6至10個中國馳名商標和一批著名商標,白酒工業總產值確保1300億元,力爭1500億元。江蘇、湖北、安徽等白酒大省也在不失時機地推進產能擴張的步伐,紛紛建立自己的酒都、產業集群。
白酒行業協會一位專家稱,“在白酒主要產區,白酒經濟已經成為當地政府主要經濟來源之一。無論是政策上還是技術上,地方白酒企業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精心呵護’。”
如果說在過去十年白酒行業高利潤的背景下,整個行業都在“擴容、升價、高增長”,這種產能過剩的危機還能被掩蓋,但目前在整個行業深陷危機的時刻,產能的集中爆發將加劇行業的深度調整。
深度調整不可避免
“中國白酒業已告別暴利時代。”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說,在經歷了10年的高速增長后,白酒業發展將回歸理性。
據Wind數據統計,2003年至2012年,白酒行業13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3960.69億元,增速呈逐年遞增之勢,2011年達到最高峰,為45.97%。2011年、2012年行業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0.16%和54.51%。
而從2003年到2013年,茅臺酒價格大約上漲6倍,瀘州老窖和五糧液的價格均成倍上漲。
但是進入2013年后,情況急轉而下。不僅高端白酒價格大幅跳水,整個行業利潤也急劇下滑。2013年上半年,白酒行業收入2402.1億元,利潤只有399.1億元,增速較去年同期分別大幅下降18.2%和54.5%。
在利潤不佳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在建或擬建的產能擴展項目也紛紛停止。比如,2013年上半年,水井坊決定緩建其邛崍基地項目,并將550畝用于該項目建設的土地歸還政府。據了解,這個項目本身就是一個產能擴張項目,是水井坊基于2011年行業整體情況制定的產能布局,也是為了順應政府產業集中發展的規劃而推進的產能擴張。但是,2013年行業遭遇深刻調整,產能擴張太快,高端白酒銷售量價齊跌。水井坊為了把更多資金和經費投入到下游市場上去,只能暫時“犧牲”這個項目。
“中國白酒進入深度調整期,這是行業整合的一個契機。”五糧液副總經理彭智輔表示。
據了解,國內規模以上的白酒企業有2000家,而產能過剩將會推動白酒行業的重組及并購,這將會影響到一大批企業的生存。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生產基酒為生的企業,將會首先受到沖擊。有3000家小白酒企業將面臨倒閉或被兼并的風險,白酒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
“白酒行業確實需要死掉一大批企業,才能形成類似全球白酒巨頭帝亞吉歐模式的多品牌運營商。”有專家認為。
“中國白酒太分散了,市場競爭無序,企業想的問題就是拼命地搶占市場,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不注重消費者的需求。”彭智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白酒行業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不可避免,只有如此,才能有助于整個行業走出低谷。
另外,企業在推出產品方面也必須更加理性,不能緊盯公務市場,要認真琢磨消費者的真正需求。“產品結構調整勢在必行,酒企應把眼光更多聚焦到老百姓買得起、買得到、樂于買的白酒。”白酒行業專家肖竹青說。
來源:中國食品科技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