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中國現代食品產業發展戰略峰會上,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全厚發表了主題講話。他首先介紹了中心的主要工作,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應該說是歷史悠久,解放初期就成立了,現在的主要工作還是圍繞著食品質量、食品安全以及創新等方面開展工作。中心一方面配合有關政府部門參與法規和標準的制定,一方面參與國家的風險監測。
宋全厚指出《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包含新的內容,包括了加強地方政府的監管責任以及企業的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并強調了食品產業鏈監管追溯等。企業如何去適應新的法律要求,從人員管理到全產業鏈的追溯,也是一個挑戰。當下食品產業已從原來的國家計劃經濟管理到了開放產業的狀態,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負面影響。產業開放后,一段時期我國食品管理法律相對缺乏,使食品安全薄弱了一段時間。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更缺乏的就是行業協會。在國外,社團和協會在整個社會活動生產經營中,對上下游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在美國、日本,一些行業協會可以去評估產業發展水平、保障能力水平和消費者承受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制定適應當前階段的一些法律法規。現在許多消費者無限制地要求食品100%安全,實際上那勢必加大生產經營成本等,這些成本又會被加到消費者身上,因此才應該科學評估經濟發展水平,真正制定出適合產業情況、社會發展階段的法律法規。
宋全厚表示,我國食品業從業人員多且雜,行業也非常多。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行業,制定一部法律“多管齊下”是存在難度的。這就要求多方參與到法律的制定中來。另外一方面,行業協會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應該起到一個引導和推進的作用。為企業,應該認真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標準組織生產,滿足社會和消費者的需求。
對于社會各個層面如何去關注食品安全的問題,宋全厚提到,第三方機構、新聞媒體等都屬于社會層面,對他們而言,科學認識食品安全,專業、客觀、全面地去報道事件等,這都是他們應該注意的。面對當下食品安全的現狀,政府層面要有宏觀的把握,地方政府要落實責任,還要承擔發展的責任。只要大家在一個共同的追求下,能夠非常客觀和非常理性地去認識食品安全在食品行業發展中的作用,這樣一定能夠制定合理的法規和科學的標準,才能使食品產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宋全厚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