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稱茅臺成本偏低 或因財會核算方法不科學


    時間:2014-01-14





    繼有關媒體質疑國際知名品牌星巴克的成本之后,個別媒體又將目光瞄準了民族品牌——茅臺。有專家表示,之所以出現認為茅臺等高端品牌成本較低的情況,可能是由于只統計了物料成本,未涉及其它所致。

    據了解,現在我國采取制造成本法,公司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倉儲、物流等費用均排除在制造成本之外。正因如此,央視等媒體在對茅臺、星巴克等知名品牌的成本計算中,也是扣除廣告推廣費、管理費、稅收、人員工資、折舊費、包裝材料費等等費用之后,單純以產品自身所涉及的物料成本進行核算,這也難怪其最終會計算出一個極低的“成本”價格。

    事實上,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物料成本都只是其成本支出的一部分,它與為生產和銷售產品而支付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共同構成了企業的完全成本。

    著名財稅專家馬靖昊就曾表示,產品的制造成本其實遠遠低于其的實際成本,因為高額房租、銷售費用等還沒有計算在內。因此,不要只看制造成本,還是要回到大成本概念。

    “LV包和一個或許更加結實耐用的皮包,價格差距更加懸殊。” 北京商業經濟協會副秘書長賴陽表示,“品牌的附加價值,同樣要被加進成本當中去,這就使得成本核算法并不完全適用于星巴克。”

    事實上,作為知名品牌, “茅臺”、“星巴克”在無形中已經擁有了經濟學意義上的“溢價權”。

    而對于茅臺的高附加值,茅臺董事長袁仁國曾做出過這樣的表述,每一滴茅臺酒,從發酵到出廠,至少需要五年時間——從高粱種植,到制作酒曲;從發酵釀造,到勾兌調配,再到成品入庫儲存——最好的種子、最好的有機肥料、最好的制曲師、最好的釀酒師、最好的技術人員、最好的監測設備,以及獨一無二的微生物環境,環環疊加,“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無論是蘋果電腦還是那些制作精良的世界名車,你都能在品質追求上看到類似的情節。做實業的人常有這樣的愿望,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產品。

    正是因為這種對于“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產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茅臺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在白酒行業處于調整期的2013年,茅臺集團實現了白酒產量同比增長16.29%,白酒銷量同比增長2.58%,實現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3.76%,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27%,凈利潤同比增長5.03%的良好銷售業績。

    對于媒體爭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表示,成本及價格問題看似復雜,但卻有著一個“百試不爽”的準則:消費者需求,“對商品來說,消費者需求幾乎意味著一切,而定價是否合適同樣也是由消費者需求說了算。”

    既然消費者需求成為主導,那么是否全然就是市場說了算?王晉斌表示,“指導定價”更適用于相對壟斷的行業。事實上,對于哪些每個人都有“買”和“不買”權利的產權,其最終價格還是由市場自行決定的。

    “對價格的監督是有必要的。在那些市場競爭還未充分的領域,市場定價存在許多非理性的成分,這時就需要對價格進行指導。”王晉斌說。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