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缺口長期存在,嚴峻形勢下,創新渠道是根本出路
2013年在國際糖價的影響下國內糖價持續下跌,制糖企業十年來第一次出現虧損,給行業敲響了警鐘。目前中國食糖產業正處于整合和變革時期,從生產領域到流通領域,從糖農到用糖企業,各環節都面臨全新市場環境的考驗,國內糖業已經到了急需思考、調整和轉變的階段。
回顧中國食糖產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國食糖產業得益于全面放開經營的市場化運行道路,在政策的扶持下近十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國內食糖產量和消費量均大幅增長,目前已經躍居世界前列。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食糖產業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和矛盾,國內市場產需一直不能形成有效的平衡,不是出現產需缺口,就是出現階段性供給過剩,市場自身調節能力較差、政策的影響度較高、進口依存度較大、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弱等等問題也較為突出。而產業鏈上,食糖產業上、中、下游企業對抗糖價劇烈波動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弱。
中國食糖產業面臨諸多問題
糖料種植面臨成本上漲、種植模式落后
近年來,受經濟發展和種植收益等制約,我國傳統糖料種植面臨著較多的不利因素,一是科技含量較低,良種比例始終不能得到有效的突破,單產難以有效提高;二是種植成本上升,租地成本、運輸、農藥、化肥等成本提高,糖農收益較低,種植積極性下降;三是種植模式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種植和收獲的過程始終依賴大量土地及勞動力投入,抑制了生產效率的提升。
國內食糖產業對抗國際市場沖擊的能力較弱
從剛剛過去的2012/2013榨季國內食糖產業的總體形勢來看,中國食糖產業過去10年來首次出現制糖企業虧損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低價進口糖的沖擊。據統計,2013年國內外糖價價差最高時每噸超過千元,高額價差導致食糖市場進口量大增,走私糖愈發猖獗。2013年國內食糖進口量截至11月份達到363萬多噸,進口量占產量的比例達到28%左右。事實上,近三年來這一比例都處于30%左右,這還不包括走私糖的份額。走私糖的問題還涉及到下游食品安全等問題,走私糖在進行二次加工后流向食品加工、飲料生產等企業,消費者對自己是否吃到劣質的走私糖很難判斷。大量進口和走私糖的涌入造成國內食糖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均持續走低,甚至跌破國內制糖成本價,導致國內市場上大型制糖企業和零售商利潤大幅下滑,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的狀況。
中國食糖產業面臨結構性困境
近兩年來食糖價格大幅下跌,而甘蔗收購價格及食糖生產的勞動力投入成本不降反增,已致食糖生產成本高企,2013年國內制糖業甚至出現大面積虧損的現象。另外由于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從2009年以來,企業的經營情況也出現大起大落的問題。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0月,國內制糖業利潤總額為-10.9億元,去年同期的利潤總額為31.2億元,同比減少了42億元左右,減幅達到136%。2012年全年制糖業的利潤總額為69.56億元,2011年全年的利潤總額為132.84億元。
國內糖業虧損將會打擊制糖企業參與食糖生產的積極性,不利于未來食糖生產的順利進行,還會導致糖料收購價的下降,從而影響糖農收益,打擊糖料種植積極性。而對下游加工和食品生產企業來說,由于國產糖價格較高,下游企業將會選擇進口糖來用于生產,這會加劇國內食糖大量進口的狀況,甚至為走私糖打開空間。制糖企業利潤收益大起大落也會影響企業經營計劃的制訂、人員的管理等一系列問題。面對中國食糖產業的結構性困境,位于產業鏈中間環節的國內制糖企業如何應對,如何提高市場運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應是改善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政策調控與價格市場化之間的矛盾顯著
我國儲備糖制度建立于1991年,制度規定國家儲備糖的主要來源是通過國內收儲和中古政府間貿易從古巴進口的原糖。國家儲備糖的政策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以合理的價格保障食糖的有效供給;二是保護我國食糖企業和農民的利益,確保整個食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國儲糖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在我國整個食糖產業的穩定和發展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近幾年來,國儲糖從政策實施到切實產生效果之間有一定的時間差,造成其穩定市場、平衡產銷的效果不能立竿見影。
消費穩步增長導致食糖供給缺口長期存在
我國食糖消費量的增長速度近年超過生產量的增長速度,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消費增長潛力最大的食糖市場,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費國。作為人口大國,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轉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農村食糖消費的增加,未來我國的食糖消費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潛力。目前我國食糖的年人均消費水平只有10公斤左右,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為21.66公斤,亞洲為24公斤,發達國家甚至高達35公斤。
此外,我國食品工業、飲料業、飲食業等用糖行業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我國食糖工業消費的穩步上升。食品工業作為我國食糖產業的下游,對食糖市場總體結構的影響作用十分巨大,食品工業在過去十年當中的年增長率一直處于15%以上,顯示出其巨大的增長潛力和空間。
總體來看,受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習慣改變和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等因素影響,未來中國的食糖消費還將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統計數據顯示,從1960年至今的50年里,中國食糖消費量增加了16倍多,當然這里面存在基數較低的情況,從年均增長狀況來看,過去50年里的年均消費量增長率為5.83%,過去10年的平均年增長率為4.48%。未來如果按2%的年均增長速度來計算,到2020年我國食糖消費量將達到1600萬噸左右,屆時旺盛的需求將直面生產的瓶頸,我國食糖的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
創新渠道確保中國食糖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提高食糖產業鏈各方的生產效率,掌握發展先機
中國食糖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是不斷地提高科技化水平和管理創新程度。在糖料種植方面,依賴糖料種植的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發展,研究推廣甘蔗旱坡地高產糖良種及旱地栽培技術,打破過去依靠水田、良田種植甘蔗的局面,進一步解決糖、糧爭地的矛盾。只有采用高產良種和機械化耕種收割等種植方式,才能切實提高糖料作物的生產效率。對于制糖企業而言,掌握高效率的糖料供應資源,以優質穩定的糖料資源作為制糖企業的保障,加強內部管理,降低壓榨成本,提高綜合利用,才能成功把握住食糖生產的發展先機。
加強政策調控和扶持力度
國家相關管理部門對食糖市場的宏觀調控措施,是影響國內食糖價格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收儲、拋儲等調控措施的適時出臺和實施,對有效控制食糖價格波動,保證食糖市場平穩運行,保護糖料種植者和食糖生產者的切身利益,促進食糖產業健康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完善的國家食糖儲備政策,適當的政策實施時機與節奏,是獲得有效調控的關鍵,建立更加積極、靈敏的調控決策體系,對國儲倉點進行科學規劃布局是獲得有效調控績效的保障。在糖料的收購政策方面,除了繼續實行糖料收購價格與食糖銷售價格聯動的政策外,還應重點關注糖料生產環節面臨的問題,在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補貼等方面下功夫。
此外,建議對糖料收購推行測糖分定價格的辦法,在保證單產提高的同時,鼓勵農民種植含糖分高的優良品種,通過制度創新,建立一個更為合理的工農利益分配機制。加大對糖料生產的扶持力度,確保糖料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繼續擴大優勢區域糖料基地的建設范圍和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甜菜優勢區域布局規劃,最重要的是要從思想上解決調控措施單一的狀況。
利用期市提高食糖產業鏈企業對抗風險的能力
為更好地服務企業,提高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應擴大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力度。加快期貨市場的發展,堅持穩中求進,把服務實體經濟健康成長作為期貨市場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和提升服務水平,推動期貨市場功能發揮從粗放式、低層次的初級階段向充分高效發揮的中級階段轉變。加大期貨市場的正面宣傳,鼓勵實體經濟參與期貨市場,以完成企業在資源配置和風險管理方面的迫切需求。
對于期貨公司來說,應在總體戰略布局方面,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公司的主攻方向,加強和改善對產業鏈各環節上的各種企業客戶的期貨服務,引導相關實體經濟企業參與期貨套期保值業務,幫助企業回避由于現貨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所帶來的經營風險。以專業服務幫助客戶樹立風險管理理念,幫助客戶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和組織架構,優化實體經濟企業的資產配置,達到控制和回避市場風險的目的。
對于企業來說,要樹立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管理的制度創新,積極打造全產業鏈的經營模式,為回避原料、生產和銷售等環節的激烈競爭,建立“資源+網絡+物流+期現貨+電子商務”的先進產業戰略框架。
總體而言,中國食糖產業的產業跨度涉及到農業、工業等相關領域,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商品,食糖產業還具有糧食安全的特性,其重要程度不言自明。中國食糖產業的健康發展,食糖市場價格的穩定和合理運行,關系到工商企業的根本利益,關系到糖農的收益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面對新形勢下的考驗與挑戰,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業管理部門應與食糖市場相關企業等各方主體共同努力,創新更多的方法與渠道,確保中國食糖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來源:期貨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