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飲料領域在2013年表現冰火兩重天,一方面以伊利為代表的乳制品,以三全食品為代表的速凍食品,以中炬高新為代表的調味品都是一路高歌猛進。伊利、三全食品、中炬高新2013年股價分別上漲82%、93%、139%。另一方面,白酒行業則跌跌不休,14家白酒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持續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洋河股份、酒鬼酒以及山西汾酒,分別下跌59%、58%以及56%,而業績表現較好的青青稞酒、伊力特和貴州茅臺也下跌了16%、28%和38%。14家白酒企業的總市值僅為3253.46億元,相比年初的5872.8億元總市值,已經蒸發2619.34億元,蒸發逾四成多。
2014年若從行業橫向比較維度來看,傳統調味品行業是全年的最佳選擇。而白酒行業則還需耐心等待年中的反彈機會。
小而美的傳統調味品持續高增長
過往資本市場忽視調味品行業主要是因為:首先,缺乏好的上市公司,主要調味品企業多生產大宗品味精,利潤一般,管理一般,其次,恒順醋業、中炬高新(味極鮮醬油)的多元化發展嚴重拖累主業,隨著未來上市企業增多,優秀的企業(特別是海天醬油)將進入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對調味品定會再認識。
其實醬、醋、榨菜行業過去“量價齊升”的趨勢在未來將會更明顯。2013年調味品消費金額年增長率總體為22%,比快消品總體增速16%還要快,國泰君安研究報告也指出:調味品行業收入、凈利潤有望長期高增長,持續超預期。體現在個股上,中炬高新、恒順醋業、涪陵榨菜的股價在2013年分別上漲139%、88%和60%。
在新型城鎮化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倍增背景下,龍頭公司增長主要來自:一方面餐飲市場的增量用量貢獻將是行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餐飲市場的增速將隨著消費升級和收入增加的過程中繼續保持,主要是因為餐飲行業受人均消費支出和城市化率引導相關系數都在0.98左右,而這兩個因素在長期來看將是不斷提升的。另一方面調味品的品牌效用將繼續顯現,家庭消費對行業增長的主要貢獻體現在提價和產品結構升級變相提價上。
若從投資屬性維度來看,傳統調味品龍頭企業攻守兼備,具備長期投資價值。守指的是:調味品的消費剛性需求十足,受經濟影響較小和GDP相關系數在0.2-0.3之間,遠低于其他食品,相對于酒及其他消費品而言增長穩定性更高。攻的角度看,由于龍頭企業具備較強的提價能力,每次提價幅度都要超過原料上漲幅度使得其毛利率不斷走高,盈利能力處于不斷提升過程中。且行業集中度目前只有20%左右,遠低于其他品類和成熟市場同類產品提升空間和可實現性很大。
調味品從品類銷量上看,醬油>醋>其他調味料。“打醬油”將從一句聊天用語變成投資之道,看好中炬高新、涪陵榨菜、恒順醋業和加加食品。明年即將上市的海天股份海天醬油行業排名第一和珠江橋珠江橋牌醬油將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好的、更新型、更符合消費升級大方向的公司。
白酒調整尚未結束 反彈或在明年年中
2012年末爆發的塑化劑事件可謂開啟了白酒行業潘多拉盒子。而2013年接連發生的國家限制“三公消費”、 中央軍委“限酒令”、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等,則給了高端白酒當頭棒喝,價格大幅下滑,產品出現滯銷,白酒業“寒冬”隨即到來。
改革開放以來白酒已經歷過1988-1992年和1998-2003年兩次深度調整周期,每次調整歷時不短,且伴隨行業重新洗牌,白酒事實上已成為深受國家政策影響的“特殊產業”,預計開始于2012年末的第三次調整時間也不會短,白酒行業整體上將面對去行政化、去權力化合更加市場化,以便更符合當前和今后較長時期內全社會輿情、心里、情感與道德訴求。
這幾年白酒行業景氣度的高位運行,也使得各大酒業開始全國化的進程,產能上來也很快,因此也導致了產能的過剩,今后幾年產能過剩問題仍將繼續。
白酒現今終端需求并不是很樂觀,大量的白酒囤積在經銷商的緩沖墊中,短時公司層面業績并反映不出來,但是終端需求一直萎靡的話,最終還是會傳導到公司層面。
申銀萬國證券認為:對于白酒行業,真正的估值修復行情在明年5-9月份。近期可能超跌后會適度反彈,但反彈后明年一季度股價仍有再次回調的壓力——因為多數白酒企業壓力最大時刻是明年一季報,預計14年一季度白酒行業平均凈利潤下降20%以上,之后增速緩慢回升。明年一季度白酒企業面臨較大經營壓力的原因是:(1)2013年春節是2/10,明年是1/31,旺季時間縮短10天;(2)今年一季報多數白酒企業釋放了歷史上留下來的業績,而明年一季報已沒有“余糧”,要粉飾財報是難上加難;(3)整風運動真正變嚴是1月20日開始的,企業層面感受到壓力是3月開始的;(4)今年一季度經銷商還是樂觀的,一月份進貨還很積極,明年一季度會有一批經銷商退出,不退出的經銷商進貨也會非常慎重;(5)目前渠道庫存總體上仍偏多。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顯示: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這對未來幾年超高端白酒的需求繼續產生影響。
來源:股市動態分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