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下稱新細則于12月25日正式發布,奶粉企業在2013年后能否繼續生存,已經有了明確的操作守則。
正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昨日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言,相比眼下對照的2010版,新版細則要求更高、措施更細、標準更嚴,堪稱目前食品行業中最嚴的標準。
乳業專家王丁棉預計,新版細則的實施可能會將現有127家奶粉企業中20%左右的企業淘汰。
明年5月底前完成審查
據了解,上述細則已于12月16日正式印發實施。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全部完成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對暫不能達到新細則要求、不能按時提出審查申請的企業,以及未通過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取得生產許可的企業,經省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批準,可給予2年的停產整改時間,保留原生產許可證編號。
據國家乳制品質量檢驗中心主任姜毓君昨日介紹,這次發布的細則制定工作開始于今年7月,共有20家單位的30位專家參與制定工作,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8970條。新細則重點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的原輔料把關、產品配方管理、生產工藝、過程控制等9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規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最引人關注的是,新細則規定,僅有包裝場地、工序、設備,沒有完整生產工藝條件的,不予生產許可。僅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基粉,不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最終產品的,不予生產許可。
所謂基粉,新版細則也首次給予了明示,是指以牛乳或者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乳清粉、乳清蛋白粉、脫脂乳粉、全脂乳粉等為主要原料,加入部分或不加入營養素和其他輔料,通過濕法工藝生產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半成品。
對此,姜毓君解釋稱,上述規定是依據今年6月16日國辦發57號文件中關于不準分裝、委托、貼牌的規定制定的,“如果允許前者的情況,這些企業就可以購買大包裝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來進行分裝,但是企業不能夠完全控制產品的質量。后者的情況是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原料,也不是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最終產品,所以也不能把它作為申請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企業。”
此外,新細則規定,采用干濕法復合工藝生產,其采用濕法工藝生產的基粉和添加部分配料的干混,應在同一個廠區完成。今后不再受理新建企業以基粉為原料,采用干濕法復合工藝異地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生產許可申請。對集團公司采用干濕法復合工藝異地生產并已取得生產許可的情況,原則上給予3年的整改過渡期。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食品監管一司司長馬純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解釋,所謂濕法工藝,就是用生鮮乳或者是用全脂乳粉回溶形成液體,加入各種輔料,經干燥制成粉狀嬰幼兒配方乳粉;干法工藝就是把所有的原料都用干法進行混合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
馬純良進一步解釋,干濕法復合工藝則是在中國乳制品、乳粉和嬰幼兒乳粉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過去我們的奶源,奶牛的養殖都在黑龍江、內蒙古等北方一些地區,根據奶源的情況,工廠也都建在北方這些省份。有一些企業由于市場營銷和銷售的需要,在北方以濕法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基粉’,然后再拉到南方的某地工廠加入一定的受熱敏影響的營養物質,經過干混包裝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在國外,這種干濕法復合工藝應該在同一個廠區完成。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在形成了這樣一種狀況。為了保證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保證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市場供應,現在對干濕法復合工藝提出了嚴格的審查要求,并且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今后我們還是要把干濕法復合工藝在同一個廠區生產。”
就目前普遍使用進口原料的外資品牌來說,如果將進口原料運至中國才用濕法、干法的工藝生產,是被允許的;但如果進口符合嬰幼兒配方食品國家標準的產品,到國內來進行簡單的添加或者分裝,這是不允許的。馬純良稱,此前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公告已經禁止了這種情況。
王丁棉表示,異地加工被禁止,也反映了國家支持國內奶源建設,“如果工廠設在銷售區域,就不一定非要采用國內的奶源,很多企業會直接采用進口奶源,這不利于國內奶源的發展”。乳企向奶源地集中則是國家希望看到的發展趨勢。不過,在乳業分析師宋亮看來,上述細則的規定可能會促使更多企業向干法工藝生產轉變。相對而言,濕法工藝要求更高,更加復雜。
多美滋昨日向早報記者回復稱,該公司采用的生產工藝包括濕法工藝和干法工藝。該細則對于多美滋目前的生產沒有影響。
乳企經營成本或大增
要求乳企管理應參考藥品管理辦法,被認為是此次新細則的另一具有殺傷力的條款。
據姜毓君介紹,2010版細則只是要求企業應當建立實施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而新細則增加了驗證、清場等規范程序,并要求企業嚴格執行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HACCP和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實行覆蓋生產全過程的質量安全控制。
宋亮認為,GMP管理體系將使一些企業不得不對現有生產工藝、生產設備進行升級,但對于一些小規模的企業來說,將是一筆負擔不起的投資。
就未來發展趨勢來看,乳企的資金需求可能會越來越大。
新細則要求主要原料為生牛乳的企業,其生牛乳應全部來自企業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并逐步做到生牛乳來自企業全資或控股建設的養殖場。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美菊此前公開表示,目前國內乳企自有奶源比例平均水平在20%左右。在王丁棉看來,提高自有奶源比例的難度很大,尤其是大型乳企,“投資一個牧場,動輒就是兩三億元,不僅成本高,且由于疫情等原因的不可預期,經營風險很大。”這或許是新細則中并未提出自有奶源比例的直接原因。
檢測費用也會進一步增加。新細則提高了企業對于原輔料把關的要求,提出企業對生乳、全脂和脫脂乳粉、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等實施批批檢驗措施,保障原料質量安全。產品出廠應全項目逐批自行檢驗,檢驗報告保存3年。為保證企業的檢驗能力合格,每年要對企業的全項目檢驗能力進行驗證,并且不少于一次。
據了解,目前國內企業雖然對原輔料均有檢測,但檢測項目大多僅限于一些重要指標。“如果要做批批全項目檢測,對于企業來說,成本壓力很大,做一次全項目檢測,費用就要兩萬元。”上海乳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昨日向早報記者表示,國內奶粉之所以賣得比國外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檢測費用比國外同行高。
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被納入必要范疇。新細則要求,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的關鍵工序或關鍵點形成的信息建立電子信息記錄系統。消費者應能夠從企業網站查詢到標簽、外包裝、質量標準、出廠檢驗報告等信息。企業要確保對產品從原料采購到最終產品及產品銷售所有環節都可有效追溯和召回。
2010版細則對嬰幼兒配方乳粉各段產品所對應的月齡沒有做出明確規定。新細則明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分段,按照新細則有關生產0-6個月齡嬰兒配方乳粉使用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質量要求及產品分段要求,企業需更改配方或改變產品名稱、包裝、標簽的,給予1年的整改過渡期。
短期不會推漲奶粉價格
新細則的各項嚴格要求可能會推漲乳粉企業的成本壓力,宋亮更是預計新細則可能會將三分之一的乳企攔在門外。不過,就目前看來,消費者還不用擔心市場上的奶粉價格可能會出現上漲。
宋亮認為,奶粉價格上漲取決于供求和競爭情況,與成本增加關系不大。對于毛利較高的奶粉企業來說,仍可以自我消耗上漲的成本。尤其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奶粉企業并不會公開提高售價。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對多家奶粉企業進行了反壟斷調查,相關企業也都相應采取了降價策略。王丁棉認為,國內奶粉市場仍處于“供過于求”狀態。
滕佳材昨日在發布會上稱,新細則是貫徹落實中央要求的具體舉措。今年5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要把提升嬰幼兒奶粉質量安全水平作為突破口,把優質國產品牌樹起來,使消費者的信心提起來。6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九部委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嚴格生產企業許可條件,參照藥品管理措施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此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還發布了一系列相關規定,包括11月27日發布的《關于禁止以委托、貼牌、分裝等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公告》、《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監督檢查規定》,12月18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滕佳材稱,新細則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充分借鑒了發達國家做法和藥品監管經驗,設定了一些更加嚴格的審查項目和許可條件,“我的角度認為,這次新細則的出臺,起碼是食品生產企業當中最嚴格的許可標準。”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認為,此次出臺的新細則確實較為具體,標準也較為嚴格,但無論消費者還是監管者都更加關心政策能否落實下去,并確實對行業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目前來看,要實現乳企生產、銷售的全程產業鏈監管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難。因為對于國內不少乳企而言,生產嬰幼兒奶粉的基粉是從國外進口,國內監管機構無法對國外企業奶源進行有效監管;另一方面,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衛生防疫部門、畜牧部門等依然是“各司其職”,雖然分工明確,但是缺乏總體上的協調,監管過程中的漏洞依然會存在。
來源:糖酒快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