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發布,重點對生產企業原輔料把關、配方管理、過程控制等9方面內容進行重新規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細則的出臺,如何為嬰幼兒乳粉市場保駕護航?終端商品價格是否會水漲船高?
更完整更方便 “龍頭效應”凸顯
業內人士認為,2013年細則相比起2010年細則,內容上更完整,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
新版細則將“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須具備自建自控奶源”等要求進行細化,提高原輔料的質量安全和采購管理要求。無論原料是生牛乳還是全脂或脫脂乳粉,企業都要對原料加強控制;包括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等原輔材料,也必須實施批批檢驗措施。同時,新細則明確規定了嬰幼兒配方乳粉各段產品所對應的月齡,也規定了濕法工藝、干法工藝和干濕法復合工藝三種生產工藝的基本流程和審查要求。
在銷售終端,產品也將帶上“身份證”,讓消費者能夠從企業網站查詢到標簽、外包裝、質量標準、出廠檢驗報告等信息。
乳業專家王丁棉認為,新細則能否產生實際效果,還在于企業的執行力。不少條款已經滲透到嬰幼兒乳粉生產經營過程中,例如,強調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的運用是新的內容,但是實際上已經有不少企業在管理上符合這一規范。
不過,艾格農業高級乳業分析師陳連芳認為,從“默認”到“強制”,對于資金、技術、人力相對雄厚的龍頭企業無疑是“駕輕就熟”,而中小企業則需要加大投入迎合標準。
“對于龍頭企業,尤其是市場排名前十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細則更為利好。”
中商流通行業促進中心乳業研究員宋亮認為,未來會有70%的企業會被淘汰或兼并。“通過兼并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可以淘汰一些生產、管理水平較差的中小乳企,加快企業形成規模效應。”
而王丁棉認為,新細則并沒有提及嬰幼兒乳粉企業兼并重組的細節,今年以來的若干政策在兼并重組方面也讓市場有所動作。因此,新細則并不會立刻催生明年上半年內行業集中的兼并重組。
國貨門檻提高 洋貨優勢仍大
今年以來,關于嬰幼兒乳粉行業提升質量的政策頻頻出臺,為國產乳粉市場不斷提高門檻。
包括原輔料控制,流程管理,配方管理,質量安全追溯等要求,意味著乳粉生產企業需要增加自動化管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統等。這對于企業來說,無疑將提高成本。
按照規定明年5月31日如達不到標準,將會有不少中小企業或者品牌,因為人力、物力和財力不具備,可能面臨退市。
有業內人士擔憂:行業洗牌所留下的市場空間,是否會被強勢的“洋品牌”盡數收獲。
陳連芳分析,在新細則中關于自檢自控奶源的規定,也可能促使企業更愿意選擇進口乳粉和干法工藝,再加上目前國內奶源相對緊缺,原輔料成本較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高出太多,可能進一步促使國內企業依賴進口乳粉。
根據近日發布的《2014年關稅實施方案》,“供嬰幼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配方奶粉”“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等”執行5%的進口商品暫定稅率,而這兩類食品此前的最惠國稅率分別是15%和20%。這將進一步提升“舶來品”的競爭力,加劇洋品牌與國產奶粉同臺競爭。
平價乳粉難覓 叫好須又叫座
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是更嚴的規則是否會導致更高的價格?
“每次新政策一出臺,就覺得像是打開了新一輪漲價的窗口。”上海市民王平說,“眼看著國產奶粉抓質量還在進行中,價格卻先漲起來了。”
的確,在上海各大超市,除了洋奶粉專柜品類齊全,國產奶粉僅有相對高端、價位較高的商品“一展風姿”,平價乳粉卻難覓蹤跡。
陳連芳分析認為,如果嚴格按照新細則,意味著企業不僅在管理流程上加大投入,在人工、信息化等方面也將提高成本。如果成本上漲有理可循,終端商品漲價也在情理之中。
如何讓國產奶粉在提高質量的過程中能“叫好又叫座”,單一的細則顯然不夠,還需要法律、產業等多個方面打好組合拳。
陳連芳認為,目前嬰幼兒乳粉企業產生不良后果之后鮮有重罰,在生產流程中的各種檢測甚至就可能成為企業推脫責任的借口。應完善食品安全法,或者形成類似奶制品安全法等單行法,建立嚴懲機制。
王丁棉認為,國內奶源成本高企,應該進一步發展奶源,解決奶源成本高、飼料貴、人工貴等問題。
來源:新華網 陳愛平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