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奶制品市場再掀"高潮",液態奶價全線上漲。記者調查發現,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國內幾大知名乳企,相繼提升部分液態奶價。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今年12月起上調部分產品價格,平均漲幅為8%.
此次液態奶漲價是自今年2月、8月乳企兩次調價之后的第三次漲價,究其原因,歸結于人工、飼料、運輸成本上升等導致原料奶收購價格上漲。為何我國原料奶收購價格會持續攀升?是否是奶源緊缺所致?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
消費者嘆息:"每天都要喝,漲價也得買。"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一些大型超市,發現各品牌乳品標簽旁都貼上了價格上漲標識。在朝陽區惠新西街的某超市內,一位乳制品導購員透露:"最近牛奶價格上漲厲害,部分袋裝牛奶價格漲幅接近一倍。"在朝陽區三元橋附近的某連鎖超市內,金大媽在某品牌純牛奶貨柜前顯得有些無奈。"才幾天時間,一盒牛奶又漲了幾毛錢。"金大媽嘆了口氣,拿起一箱牛奶放入購物車里。家住朝陽區北三環東路附近的李先生隔三差五地會到超市選購一些牛奶,"牛奶是孩子每天必喝的產品,不能因為漲價就不喝了吧。"他告訴記者,"現在所有的奶制品都在漲價,只能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一款購買。"
農業部相關監測數據顯示,12月份第二周,內蒙古、河北等10個奶牛主產省(區)生鮮乳平均收購價格為4.1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漲0.7%,同比上漲21.3%.
"按照目前我國規模化奶牛場的生產成本計算,原料奶每公斤收購價在4.5元~5元比較合適,如果超過5元甚至是6元,就不正常了,它使得價格與價值背離。"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認為,我國某些地區的規模化牧場的原料奶價每公斤高達5元~6元,而相對于國外一些生產原料奶地區的價格僅有每公斤3元甚至更低,他們通過加工成液態奶再運往中國,仍有利潤可賺,這對于我國奶品市場是巨大的沖擊。"以往的數據顯示,國外的液態奶產品進入我國的量在成倍增加。"
奶源緊缺是奶品持續攀升的"幕后推手"
我國奶業發展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此次奶品上漲再次"點燃"乳業市場。記者詢問多家乳制品企業,提及牛奶漲價問題,矛頭紛紛指向各種成本上漲太快,關鍵是奶源緊缺,奶品漲價也是迫不得已。
"此次液態奶漲價主要原因在奶源緊缺所導致。"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兆林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談到,其中一個因素源于大量散養戶的退出使得奶牛養殖數量減少。他介紹,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全國牛肉價格持續上漲,活牛的銷價從每公斤13元~14元漲到21元~22元。"在價格利益的驅動下,部分奶農淘汰掉一部分產奶價值不高的奶牛,奶牛數量下來了,奶源自然出現緊缺現象。"
針對全國奶源短缺情況,李勝利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疊加所致,一是我國奶源存在季節性因素,每到冬季,我國東北部地區的奶產量便會下降,這是一個周期性規律。二是奶牛散養戶因管理水平不高,生產條件有限,單產低,沒有規模效益,養牛沒有利潤或者虧損迫使退出奶牛養殖業,導致散戶多的地區奶牛頭數下降。三是今年7月份左右,新西蘭奶粉發生肉毒桿菌事件,我國暫停了從新西蘭進口奶粉,一個月的數量將近5萬噸~6萬噸。四是肉牛價格不斷上漲。一頭奶牛的價格從原來的6000元~7000元上漲到現在的1.2萬~1.4萬元,這使得許多散養戶毫不猶豫地退出奶牛養殖環境。"另外,國內許多奶企并沒有自己的奶源基地,加之國家從新西蘭進口的奶粉被停掉幾個月,導致一些奶企’搶奪’奶源,引發奶價上漲。"李勝利說。
適度發展規模化養殖,提高單產或成必然趨勢
如何化解我國奶業發展過程中的奶源緊平衡狀態?
在前不久農業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總經濟師、新聞發言人畢美家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奶業生產總體是平穩的,市場供應應該是完全有保障的。隨著后期新西蘭奶粉進口的恢復,以及規模奶牛養殖廠生產能力的逐步釋放,預計明年春節后,奶源緊張的情況將有所緩解,價格也會基本趨于平穩。
"網上有人把這次散戶退出、奶牛存欄量下降造成的奶源短缺說成是’奶荒’,有點兒聳人聽聞了。我國奶源雖然出現缺口現象,但還不至于買不到奶,目前我國奶業只是處于周期性結構調整期。"李勝利認為,要填補這個缺口,一是增加原料奶的進口量,二是提升我國奶牛的單產水平,三是在冬季時,保證奶牛的營養供給,盡量減少奶產量下降的幅度。四是國家需要大力支持規模化牧場的建設,各地應該因地制宜,采取種養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批適度規模的現代化牧場。
李兆林表示,從過去的三年時間看,隨著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奶品質也得到進一步提高,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正確引導,使得資本力量向傳統產業回歸,也需要通過科技應用和改善飼養管理,不斷提高奶牛單產水平。此外,還應建立起奶企和奶農的利益平衡機制,提高奶農的市場地位,逐步恢復奶農養牛信心,以此增強奶農的談判力量。
來源:中國畜牧獸醫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