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信任重塑是場持久戰


    時間:2013-12-17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影響了人們的消費信心。消費信心是食品行業發展的基礎,信任危機直接影響行業發展。客觀上,食品行業安全事件頻發,引發信任危機。然而食品安全信任,摧毀容易重建難。

      從幾年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開始,食品安全問題就困擾著老百姓的心。重塑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是政府、學者、企業、媒體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民以食為天”,諸如“吃了嗎”“吃什么”會比其他問題更為老百姓所關注。隨之,有關“食”的各種議題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

      話說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現狀真的到了令人談之色變、無可救藥的地步嗎?事實遠比我們看到的要樂觀:今年7月,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數排行榜,中國在107個國家中排行42,質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較高,食品安全水平被評估是處于世界中上游。當然,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的中國來說,中上游的名次似乎還是有待提升,但正如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所說,“這至少說明,我國食品安全有不錯的基礎”。

      
      本屆政府也比以往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將食品安全管理列入重要民生議題——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整合食品生產、流通、餐飲環節;今年10月份,《食品安全法》頒布后首次大幅修改,并向公眾征求意見;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進一步明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在政府各種舉措的完善之下,食品企業也比以往更加如履薄冰,將食品安全納入生產成本,以實際行動回應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期待。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人的身體健康,關注度高,“燃點”很低。在食品市場中,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一方。看到形形色色、或真或假的各種信息,人們從心理上習慣“寧可信其有”。隨著曝光事件越來越多,可以選擇的替代品越來越少,人們更容易產生“還能吃啥”的困惑心理。
      

      事實上,食品安全,重在監管。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要“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對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明確要求。

      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可謂抓住了‘牛鼻子’。重建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信心,關鍵是要讓人們對監管體制有信心。監管要對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持“零容忍”態度,讓企業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
      

      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食品行業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過盲目造假、故意違法犯罪、濫用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種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美國食品甚至被歐洲人看作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之后美國政府加強整頓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嚴格監管,市場上有毒有害食品逐漸減少。
      

      重建消費者對食品行業的信心,除了政府監管外,也要靠企業加強自律。“堅守誠信、注重安全是食品行業最大的投資。”趙立新表示,企業在誠信問題上做得怎么樣,注定了企業會走多遠。大企業作為市場主導者,更應擔負起這一重任。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信任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消費者需要多點耐心多點理解,也應當積極主動加入這一民生工程。“食品監管也要走群眾路線。”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錫鋅說。政府進行“權力監管”的同時,民眾也可發揮“權利監管”的作用,這要求監管部門用“權力監管”及時響應消費者的“權利監管”,共同發揮好作用,同時提高企業生產和監管過程的“透明度”,嘗試建立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有效溝通,消除誤解、增加信任。

      
      有效傳播科學信息,讓消費者走出認識誤區也很重要。從政府到民間都應該建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機構和平臺,加強公眾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科學認識。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小編認為,盡管困難重重,但重建人們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


    來源: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