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有混紡,油有調和。所不同者,只有用料最多并達到要求的比例,布才能冠以這種料名叫某混紡布,比如毛滌綸,里面必須毛的比例夠,才算毛料子;而油卻沒有這種規定要求,十來種料調出來的油,哪個貴就用哪個冠名,比如叫橄欖調和油,整桶油里面哪怕只有一滴橄欖油,也行。
有人就問了,照你這么說,那調和油不都是蒙人的嗎?不錯,大都是蒙人的。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目前市場所售各種冠名調和油的油種不同,但冠名往往只是炒作概念,像花生調和油、橄欖調和油、芝麻調和油等,冠名油種的占比不會超過總油量的10%,有些企業甚至還不到1%。這類調和油基礎油種仍然為轉基因大豆油、轉基因菜籽油,但是由于加了花生油、橄欖油、芝麻油這些價格高的油,以其冠名自然是為了讓整體售價沾光,提高一大截。
又有人問了,既然這是蒙人之舉,那國家怎么不管呢?其實國家沒有不管,只是不太好管。據悉,為確保食用油安全,國家曾出臺了一系列行業標準,如《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銷售包裝》等,但均沒有專門針對調和油的相關標準和條例。事實上,早在2005年有關部門就已經開始研究制定《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并多次公開征求專家和企業意見,至今卻仍未正式出臺。沒有標準,就沒有執法依據,當然就沒法管了。
接下來肯定有人要問,不就制定個標準嗎,怎么就那么難?要站在專業的角度說,制定標準這事,還真難。食用油行業有一個說法:“油摻油,鬼見愁。”意思是說,如果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品、成分如何,難度非常大。目前技術條件下,只有調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類才能比較準確地測定出來,但是很多調和油的成分都達到了十來種,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難在機器中測出來。由于技術存在空白,使得調和油的檢測方法無法普遍運用于目前的調和油產品。制定油品標準,首先得有檢測標準,如果檢測方法沒出來,要求出臺調和油新國標,只能是空口說白話。
當然,國家標準難產,企業利益參與也是一大掣肘。關于國標內容爭論最多的,就是是否公布調和油配方比例及冠名油種占比多少才可以成為冠名調和油等熱點問題。現在食用調和油的產品賣點,大都集中在一些高價油冠名和新品油冠名上,像橄欖油調和油、魚油調和油、茶籽油調和油等賣得很好,而普遍的大豆調和油買的人越來越少。如果公布了調和油的配方比例,也就等于是公布了企業的制造成本,它們就無法借概念新穎、炒作風味調和油概念來提高利潤了。
不過,也正是對于調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確和質疑,消費者對食用調和油的信心正在衰退。AC尼爾森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內第一大食用油消費品類,2010年調和油占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經連續兩年下滑。要知道,調和油作為國人發明的一個油類新品種(在歐美國家基本沒有調和油的炒作概念),當初面世時曾被視為一種創新(“合理搭配營養,避免單一缺陷”),而許多油企憑借各種調和秘密一度廣占市場,成為主力,但如今的調和油卻與誕生時的初衷相差甚遠。面對越來越多的質疑,調和油必須要接受公眾和政策的拷問了。
最新消息透露,目前關于調和油的檢測技術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這套檢測方法已經進入最終論證階段,有望今年底或明年初通過論證。檢測方法論證成功后,調和油標準制定便可進入啟動倒計時。人們當然都希望這條好消息能夠“好”到底。
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 作者:胡立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