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持續半年的奶源緊張再次傳導到產品終端。這幾天,光明隨心訂用戶陸續收到訂奶漲價單,220毫升鮮奶高達近15%的漲幅讓市民大呼“喝不起”。不僅是光明,三元、蒙牛等乳企均表示將從下月起上調液態奶和酸奶的價格。
消息一出,本周起乳業股結束上升走勢,紛紛跳水。
牛奶漲價 股價跳水
近日記者獲悉,光明乳業旗下大部分牛奶、酸奶將從12月起陸續提價。光明乳業此輪漲價涉及大部分鮮奶、酸奶和常溫奶產品,平均漲幅在8%~9%,且覆蓋入戶奶、商超、光明新鮮屋等渠道。
這次漲價,不止光明一家,三元牛奶也自稱從下月起上調部分產品的價格,加權平均漲價幅度為8%。這是繼今年初三元漲價5%后,本年度內的第二次調價。同樣,蒙牛也不甘落后,自今年8月份上調了部分產品的價格后,下月也將會對各個品類的產品進行價格調整,不過蒙牛的調整幅度還未宣布。
對于這次漲價的原因,各大乳企均指向奶源緊張和奶源采購價格上漲。三元在其通告中表示,今年以來原料奶收購價格同比增長幅度已經逼近50%,仍在持續上漲。并且其他原輔材料,比如包裝材料、人工成本等也在持續上漲,企業無法通過采取精細化管理等內部措施消化成本。光明乳業方面也向媒體表示,今年優質奶源缺口比較大,企業想過很多方法進行成本優化,但是還是很難來消化成本。伊利方面也稱,需要通過調整液態奶產品價格來應對原奶價格上漲的局面。
牛奶作為大多數家庭的必需品,大多消費者對它的價格波動十分敏感。而企業這次的成本轉嫁,讓消費者頗為不滿。“今天收到光明隨心訂的漲價單,普通220ml鮮奶從2.7元漲到3.1元,而200ml的優倍更是從4.2元漲到4.8元,兩種漲幅都接近15%,再這么漲下去,一天一瓶奶真喝不起了。”一位上海網友直接在微博曬出賬單吐槽。而另一位網友表示,漲價幅度那么大,以后還不如改喝進口牛奶。很多進口常溫奶網上促銷打折的時候買,比本土鮮奶更便宜。更有網友表示,如果價格再繼續上漲,就不喝牛奶了,反正牛奶也不是必需品。
記者注意到,漲價消息不僅沒有提振股價,還讓上周因二胎政策股價上漲的乳業股轉頭向下。本周一光明乳業股價大幅跳水,早盤跌超8%,三元股份、貝因美、伊利股份等也跌幅居前。對此私募分析師陳怡表示,前期乳業股漲幅過大,股價上已不具備優勢,本身就有回調需要。而現在不斷上漲的價格或將導致消費者選擇的改變,或選擇植物性蛋白飲料作為替代品,或選擇未漲價的國產品牌或者性價比更高的外資品牌。一旦某個消費習慣改變了,在一段時間內不會反轉。由此可見,乳企接二連三的漲價并不是最好的辦法,于自身于整個行業均不利。
供需矛盾 越來越深
價格矛盾的背后,是原奶供需的矛盾。相關數據顯示,近四年,我國的原奶供需矛盾越來越深。2010年我國原奶供給總量3748萬噸,需求總量3920.2萬噸,供需缺口為172.2萬噸;2012年我國原奶需求量達4359.6萬噸,而供給量僅為4000萬噸,供需缺口達到了359.6萬噸。估計2013年,我國原奶供需缺口將突破400萬噸,將達到402萬噸。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早在9月份年會時透露,我國將長期處于缺奶狀態,以中國目前奶源發展形式,很難以滿足成倍增長的市場需求。
實際上,我國“奶荒”源于進口奶粉,我國奶牛養殖業的不景氣也和進口奶粉相關。前幾年奶粉價格低,大量奶粉進入中國市場,被企業還原制作成乳品供應了市場,生鮮乳的收購價格一路下滑,奶農養奶牛虧損嚴重,不少奶農被迫殺牛賣牛轉行,奶牛的實際存欄數大幅度下降。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美菊表示,養奶牛不賺錢,散戶養殖不斷退出,規模化養殖短期難以迅速跟進,我國被迫步入高奶價行列。
今年作為奶荒最嚴重的一年,乳業專家分析了幾大原因,一是氣候異常,二是奶農散戶退出過快,三是新西蘭原料粉被禁止進口。據預測,隨著全球原奶產量的恢復、與國際主要奶源國合作的進一步加強、以及伊利等諸多國內乳制品企業自2012年以來奶源建設開始發揮作用等指標看來,明年一季度我國乳制品市場供需即逐步恢復平衡。
農業部監測數據顯示,今年4月以來,受奶牛生產結構調整、奶源偏緊、生鮮乳價格連續6個月較快上漲,累計漲幅16.5%。今年10月,內蒙古、黑龍江等10個主產省區生鮮乳月平均價格3.81元/公斤,環比上漲3.0%,同比上漲15.1%。奶源的缺乏,對上游加工企業來說,日子更難過。由于企業無法對奶源進行有效控制,因此奶源荒一旦出現,影響了整個企業的運轉,加之資金回籠困難,部分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停產。而作為下游的乳品生產企業,直接的手段那就是價格轉嫁到消費終端。受此影響,蒙牛、伊利等乳品巨頭不得不上調液態奶價格,并減少了產量。自2013年8月1日起,蒙牛特侖蘇就曾通知價格上調,同時伊利的液態奶系列產品也有明顯的價格上漲。同時,很多超市的奶制品已經開始出現缺貨斷貨現象。“最近一段時間我就注意到光明鮮奶十分緊俏,往往超市去晚了,就賣光了。”張先生每周都要去超市購買兩次鮮奶,最近一段時間,他就發現超市950ml裝的鮮牛奶和1.5L裝的新鮮壺鮮牛奶很難買到。本以為是一家超市的問題,后來跑了幾家超市都類似,超市說最近進貨量減少,每天下午基本都賣光了,能買到的只有高端鮮奶優倍和致優。
“奶源十分緊張,據我所知光明只保證訂奶用戶和毛利較高的莫斯利安的供貨,普通的新鮮奶和箱裝純牛奶這段時間來一直很搶手。”陳怡表示。
各大乳企 爭奪奶源
如今,“得奶源者得天下”成了乳制品圈的不二法則。奶源焦慮癥迫使各大乳業巨頭積極“向上走”,籌謀布局收購奶源地。首先出招的國內三大乳企。
今年9月,伊利股份宣布出資約3.1億元人民幣參股輝山乳業,并通過輝山長期供奶以穩定東北地區原料奶供應。輝山乳業運營總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目前擁有45家子公司,其中以奶牛養殖為主要業務的子公司25家。牧場分布在遼寧省內,共運營50座牧場,存欄奶牛11萬余頭。而作為國內乳業老大,伊利的奶源兼并早在過去兩年已經運作。僅去年伊利在全國先后投入了14億元用于奶源基地建設與升級,而2007年至2011年,伊利在奶源建設方面的投入更是高達75億元。同時,在國內占據半壁江山的伊利還將觸角伸向國外,其與意大利最大乳品生產商斯嘉達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這是伊利股份自7月牽手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之后,再次牽手國際巨頭公司。
蒙牛乳業則通過注資成為現代牧業第一大股東,并且投資原生態乳業。截至2013年6月底,原生態牧業擁有及經營兩個特大型牧場及兩個大型牧場,現存欄38788頭乳牛。截至2012年底,集團四個牧場共飼養3.7萬頭乳牛,每日生產約460噸原料奶。2012年底~2013年前六月,集團售出16.8萬噸及8.5萬噸原料奶。集團的乳牛每頭平均每年產奶8.9噸,較同年中國行業平均數高出約62%。根據原生態牧業招股說明,將引入蒙牛乳業作為基礎投資者,蒙牛將認購其總值6000萬美元的股份。折合人民幣3.657億元。招股書上還不乏其他大家熟知的乳業大佬,其顯示,公司的主要客戶為伊利集團、蒙牛集團、飛鶴乳業集團、光明乳業集團及艾倍特,供應原奶主要用于高端產品,五大客戶占集團的收入約100%。
相比于伊利與蒙牛的快速搶占,光明乳業雖知自己存在奶源不足的問題,也明確“優質奶源布局”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動作似乎總是慢一拍。不過它在國際并購上還是可圈可點,今年7月,光明乳業旗下新西蘭公司新萊特正式在新西蘭掛牌上市以布局海外奶源。不僅如此,公司還在武漢投資建設牧場。
停牌達一月之久的皇氏乳業也傳出收購消息,稱策劃收購上游養牛場或奶廠,這樣可以穩定奶源供應,一定程度上降低原奶的成本。據悉,皇氏乳業作為廣西市場的區域乳企,在沒有并購其他乳企實力的條件下,收購上游奶源,給自己增強實力,以防止在兼并重組的大浪中被收購。
此外,KKR、鼎暉投資宣布與現代牧業合作,投資1.4億美元在濟南建立兩個大型乳業牧場,且每個牧場都能達到萬頭以上規模。就在前不久,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宣布在國內建設第二個牧場群,全面投產后,恒天然在中國的兩個奶源基地每年牛奶產量將達到3億升左右。
“中長期來看,奶荒將持續,這對企業的影響還是特別大的。各大企業為了給自己的產品增加安全保障,紛紛建設自己的奶源地。相信未來,企業對奶源的布局的消息會更多。”分析師陳怡表示,如今中國牧場大量進口美國牧草了,但是因為管理、生產環境、規模等方面的原因,國內奶源一直比海外奶源貴。“之前乳企可以海外尋求奶源,不愿在牧場上投入,如今形勢完全不同。在大的兼并收購格局下,乳企只有自身加強與規模化養殖場緊密合作,分散單一奶源地風險,做大自身規模,才能分得市場。”他表示,未來企業間的差異化競爭就體現在奶源上,控制奶源多就意味著競爭更具備優勢,得奶源者得天下。
來源:新聞晚報 邵麗蓉 制 鄔思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