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奶源”:確保嬰兒奶粉安全的產業穩定器


    時間:2013-11-29





      2013年6月20日,國務院關于嬰兒配方奶粉的實施意見規定中明確要求:“嬰兒配方奶粉企業必須有自控奶源。”這個規定抓住了當前中國嬰兒奶粉安全的要害,也為中國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業,為中國奶業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但一些自身沒有奶源或不想在奶源建設有更大投入的企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嬰兒奶粉生產企業必須有自控奶源"這一規定有抵觸。國家有關部門,為了中國的奶業長久、健康發展,必須排除“利益集團”的阻力,堅定不移地將這一規定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一、奶源是奶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乳品業是以原料奶加工為基礎的產業,優質、充足、健康的奶源是奶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從2004年安徽阜陽“大頭娃娃”事件,到2008三聚氰胺事件,直到近年一些大品牌出現的黃曲霉素、汞超標、激素超標事件等等無一不是奶源問題引起的。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奶牛養殖是乳品企業的第一個車間,如是第一車間產品不合格,下個車間下道工序很難生產出好的產品。嬰兒配方奶粉不僅是關系千家萬戶孩子健康和家庭幸福的最重要的民生食品,也關系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嬰兒奶粉奶源做出嚴格的規定合情、合理,更順應民意。

      二、牛奶營養豐富,是上天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但奶牛很嬌貴,對養殖條件有許多嚴格要求。

      為什么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乳品屢屢被推上風口浪尖,為什么總是牛奶出事?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牛奶太好了,這就像一個傾國傾城的美女,在一個沒有規矩的山寨里,她受到傷害最多。“美貌釀成了悲劇”—一位多年研究中國乳業的資深記者如是說。牛奶是目前食品中營養最好的物質,營養學家說這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牛奶營養豐富而全面,它富含人體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牛奶蛋白質中含有8種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而且8種氨基酸比例適當。

      牛奶中的脂肪“長相”奇特,是乳糜化的極小顆粒狀態,熔點低,易于消化吸收。

      牛奶中的乳糖,不僅能在腸道中助長某些乳酸菌的繁殖,阻止腐敗菌的生長,還能產生乳酸,維持腸道的酸性環境。

      從補鈣的角度說,100毫升牛奶中鈣的含量為100至120毫克,不僅可以和含鈣最豐富的蝦皮、蝦米媲美,而且牛奶中鈣離子特殊的“相對穩定的網狀鈣橋結構”,更便于鈣的吸收,可以說,牛奶的好處數不勝數……

      牛奶很好,但奶牛卻不好養。比如說:奶牛圈舍要衛生清潔,糞便每天要清理,特別是夏季,否則會發生霉變。奶牛圈舍及周圍環境要經常消毒,冬春每周至少一次,夏秋每周至少兩次。奶牛皮膚對外界的塵土敏感,當皮毛附有糞便時會感到不舒服,常用舌舐,臟東西很容易進入體內。

      奶牛的飲食同樣重要,如果奶牛生存周邊的環境如土壤、水被污染,牛奶就容易出問題。如2011年某國內著名品牌汞超標就是奶牛的飲水被污染了。奶牛對飼料不是很挑剔,但一定不能食用霉變的飼料,如果吃了,牛奶中就會出現黃曲霉毒素,同樣。2011年某著名嬰兒奶粉黃曲霉毒素超標也是奶牛飼養問題造成的。

      三、中國目前奶牛養殖大量散養戶與現代化大牧場并存,但總體水平低。

      中國奶業發展走的道路與西方不同,西方奶業養殖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西方發達國家有悠久的奶牛飼養傳統和歷史,從農戶自己飼養到科學規模飼養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它走的是一條自下而上,奶農自我覺醒,自覺、自愿加上行業自律、自我提高的過程。其集約化和現代化水平很高。

      而我國沒有養殖奶牛的傳統,奶牛養殖業是在建國初期國家首先建立集體牧場發展起來的,如北京的三元、東北的完達山、上海光明的大牧場。改革開放后政府自上而下推動奶牛養殖的,特別是廣大的華北、東北及西北農村農戶自已養牛快速發展。但在中國傳統的大農業觀念中,畜牧業是“副業”,糧食才是主業,農民更多地的“像養豬一樣去養奶牛”。據農業部奶源辦公室公布,到2011年底,我國奶牛存欄量為1260多萬頭,其中散養率高達65%以上。

      散養戶存在以下問題:1、規模小,不能分群飼養、集中管理,集約化程度很低。沒有機械化擠奶設備,手工擠奶,牛奶質量不能保證。2、粗飼料種類單一,60%的農村散養戶以干玉米秸為主,沒有青貯玉米;90%的農戶沒有飼喂干草,95%的農戶沒有飼喂苜蓿干草。有30%-40%的農戶缺乏青貯玉米知識,有70%的農戶對全株青貯認識不夠,用收獲后青貯玉米做飼料的約占80%。3、科學飼養意識較差,精粗比例不適當,違背奶牛的生理規律。在“玉米秸稈+精料”的日糧情況下,奶牛嚴重缺乏營養,產奶量較低,奶農為了提高產奶量,就一味加大精料喂量,精粗比例達到50:50,甚至60:40,造成奶牛營養不平衡。精補料中能量飼料(玉米)的喂量過大,蛋白質飼料、維生素和礦物質飼料的喂量嚴重不足,造成許多代謝疾病,浪費飼料,增加成本。4、奶牛品種質量差。許多存欄的奶牛,約40%,來源較雜,沒有編號,沒有系譜,沒有配種記錄。農戶買回來后,品種改良意識差,隨意利用黑白花奶牛的凍精配種,有的是外地牛場的淘汰牛,有繁殖道疾病,多次人工授精配不準后,改用本地黑白花公牛本交,品種較雜,嚴重影響奶牛產奶量的提高。5、奶牛飲水質量不能保證。牛奶90%以上由水構成,充足清潔的飲水對奶牛尤其重要。農戶散養奶牛以拴系式為主,飲水定時供給,奶牛得不到充足的飲水,影響了奶牛的產奶量,缺水的地方用生活用水或泔水飲牛,夏季容易腐敗,引起消化道疾病。冬季飲用冷水或冰水,消耗奶牛體內熱量,而且飲水量受到限制,降低了奶牛的產奶量。7、除個別大的規模戶外,多數奶牛養殖小區和幾乎所有的散養戶一樣,都沒有實行嚴格的衛生措施,人畜同院,衛生條件差,奶牛糞便沒有及時處理,堆在牛欄里或自家院前院后,污染環境,乳房炎的發生比例高,達10%-15%。

      在散養戶多、養殖水平低的大環境下,由政府主導建立的現代化奶牛牧場卻達到了很高水平,比如北京三元綠荷牧場,共有奶牛10萬多頭,分布在北京周邊縣區和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三元綠荷爾牧場采用“EDTM”管理體系,對奶牛的生存環境、用水、周邊土壤和飼料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奶牛單產達10噸,是普通農戶的3到4倍。鮮奶每100克蛋白質含量達到了3.1國家標準每100克蛋白質含量是2.8克,細菌數每毫升是低于5萬國家標準是每毫升低于200萬個細菌,體細胞數每毫升低于23萬個國家在體細胞上沒有標準的,三元綠荷的鮮奶質量不僅嚴于國家標準,還嚴于歐盟標準。

      通過以上分析大家可以看出,中國不是沒有好牛奶,只是好牛奶的數量比例低。在這種情況下,政策的強力引導,對提高奶牛養殖水平有重要意義。

      四、“自控奶源”引導資金、技術向基礎養殖業流動,在充分保證嬰兒食品安全的情況下,社會經濟意義重大。

      中國奶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不規范的行業競爭,“先打市場,后建工廠,奶源靠搶”的運作模式成為主導潮流,奶源建設沒有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加上奶牛養殖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很多乳品加工企業不愿意在奶源上投入。如國內某巨型乳品企業集團,2012年銷售收入近400億元,養殖基地投入只占收入的0.5%,集團支出的8%。而據行業人士分析,他們的這些投資都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要。目前國內奶牛養殖成本很高,但效益卻很低。一頭奶牛價格要大約2萬元,為一頭奶牛建立基礎設施和設備要1萬多元,而且一頭奶牛從出生到產奶差不多要兩年,在這白養的兩年里,還得每天給奶牛喂飼料,一天幾十元。這種情況多年持續,最終造成國內奶企過于依賴進口奶源,國內奶牛養殖業遭受打擊。

      大力提倡和堅持“自控奶源”對乳品企業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嬰兒奶粉企業有“自控奶源”,為全面提高嬰兒奶粉質量起了一個強烈的政策導向作用,引導乳品加工企業將更多的資金、技術引向奶牛養殖業,為在中國全面推行嬰兒奶粉濕法生產工藝做好準備。

      嬰兒奶粉分干法生產工藝和濕法兩種生工藝。干法生產就是以全脂奶粉和乳清粉為主要基料,然后添加各種嬰兒生產必需的營養素和微量元素,通過攪辦機攪勻后而生產的嬰兒配方奶粉,這種生產方式,企業不需要建立奶源,能極大地降低生產成本。嬰兒奶粉采用干法生產模式不僅產生各種原料攪辦不均勻、多次加工營養不新鮮等問題,還因為嬰兒奶粉加工工企業與原料供關商是簡單的買賣關系,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特別是在奶牛養殖水平低、大量散戶存在的情況下,企圖能過“市場配置資源”,讓嬰兒奶粉生產企業來采購原料乳,必然會有更大的安全隱患。

      而國外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濕法生產工藝,則是用新鮮的生牛奶,在液態狀態下,添加加各種嬰兒生產必需的營養素和微量原素,通通低溫噴霧干燥技術,制成嬰兒奶粉這種工藝生產的奶粉新鮮、營養均衡。由于濕法生產工藝的先進性,發達國家嬰兒配方奶粉都是采用濕法工藝生產的。干法工藝是落后的生產工藝在發達國家都已經不采用了。

      其次堅持推行“嬰兒奶粉自控奶源”能加速奶牛養殖現代化進程,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在所有人類飼養的家畜中,奶牛是飼料轉化率最高的,奶牛吃0.4-0.5千克的精料,就能產1千克的牛奶,肉雞要吃2.3-2.6千克的精料,才能出1千克的肉,而豬要吃4千克的精料才能產1千克的豬肉。奶牛除了奶外,肉、皮、毛、骨無一廢料,最終全部奉獻給了人類。如此看來,奶牛產生同樣的營養物質,只消耗雞耗精料的1/5,豬的1/8。更為重要的是,奶牛作為反芻動物,不挑食,其特有的消化系統能將含在飼料中的纖維素作為能量加以吸收,能將低等植物蛋白和非心蛋白氮轉化為高等動物蛋白,從而避免了與其他牲畜爭奪精飼料。牛奶的高營養價值和奶牛的經濟性,使乳品加工企業不但連接了第一、第二產業,而且其自身也形成了浪費很少的綠色產業。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乳品加工企業的產值占食品加工業產值的比例都超過了10%,其中法國乳品加工企業占全國GDP的8%,而汽車制造業僅占GDP的6%。

      改革開放30年來,在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無疑農業現代化拖了現代化的后腿。奶牛養殖業落后更是農業現代化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管好耕牛則天下安”,在現代農業中“管好奶牛則天下安”是有重要道理的。

      不久前發生的“恒天然事件”加劇了國內奶源的緊缺,國產牛奶價格悄然上漲。記者從市場了解到,今年250ml伊利純牛奶價格上漲0.2元,而1L裝的價格上漲1元;蒙牛特侖蘇純牛奶一箱裝上漲3元,不少品牌牛奶漲幅達5%-10%。如果不從奶源這個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僅乳品不能得到保證,就連基本的供應也會受到影響。

      在2013年8月12日,在福州召開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勝利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目前中國奶業尷尬現狀是,一方面是乳品加工企業“吃不飽”,一方面卻是奶農無助賣牛。目前國產奶源缺口至少10%。

      目前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缺乏信任和信心,如何破解乳業困局?李教授說,要多管齊下,提升中國乳業實力和形象;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推動奶業養殖適度規模化和集約化;建立乳品企業自有奶源制度及扶持政策、加強對嬰兒奶粉的支持和奶源管理是治標之策。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