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監管快刀斬斷食品保質期這團“亂麻”


    時間:2013-11-28





      有食品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如今市場上的食品保質期存在諸多亂象:臨界食品扎堆出現、到期食品去向成謎、生產日期隨意打標、保質期人工“變戲法”、散裝食品日期標注有“貓膩”、保質期保存期“分不清”、臨期食品處理成了“商業機密”……記者近日調查了數家北京大中型超市,專訪食品業內專家,發現食品包裝日期背后有不少消費者不知道的黑幕。

      國家工商總局曾要求各地工商部門,嚴格監督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包裝、標識、生產日期、保質期和有關食品儲存條件等進行自查自糾,對即將到保質期的食品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對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立即停止經營、下架封存、依法處置或銷毀。然而,食品市場生態亂象叢生、問題多多。面對一系列食品安全風波,食品生產者與經營者不僅不反思、整改問題,想辦法重新取得消費者的信任,反而在食品生產、保質日期的問題上變戲法、耍手段,甚至不惜篡改生產日期、保質日期,市場食品安全現狀讓人擔心。在我看來,這除了食品生產者、經營者逐利心態作祟以外,也暴露了食品日期監管漏洞與相關部門的監管缺位。

      要管好食品生產、保質日期,除了要求生產者、經營者自查以外,工商等監管部門還要打幾個監管“補丁”,明確監管、處罰細則。

      其一,科學界定食品保質期。監管部門應該給食品保質期設定立規矩,防止生產者、經營者自說自話,任意解釋食品保質期,讓八年依然油光發亮的“餅堅強”之類的“不過期”食品危害消費者健康。

      其二,不僅篡改食品生產日期、保質日期的違法行為要堅決打擊,臨界日期食品要醒目提示,食品生產日期與保質期也要在食品包裝袋、包裝盒的醒目位置明示,而且是大字體標注。盡管大多數生產者在包裝袋或者包裝盒上標注了生產日期與保質期,但是把至關重要的生產日期與保質期故意印制在有暗影、圖案的地方,印制不清晰,字體偏小,消費者戴著放大鏡查不到生產日期、保質日期,儼然成了食品行業的潛規則。監管部門要拿出切實可行的監管措施。

      其三,防止食品“早產”、“永不過期”。有的廠家為了突出食品新鮮度,延長食品銷售期,不惜對生產日期造假。筆者就曾買到過若干天以后出廠的液態奶、面包、蛋糕等食品。更有甚者,一些商家用藥水或者其他技術手段抹去原生產日期或者用其他包裝紙掩蓋原生產日期。重新打上新的生產日期,讓食品“永不過期”。

      其四,嚴格監管過期食品、下架食品的去向,防止“新瓶裝舊酒”。比如,月餅、粽子等節令食品節后去向成謎,很是讓消費者擔心。下架食品被退回廠家,真的被銷毀、賣給飼料廠,還是留給來年再用?監管部門應該給消費者理出一本明白賬,讓消費者把懸著的心放下來。


    來源:檢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